二0一八年快將過去,澳門體育有質的進展,女鐵人許朗奪印尼亞運銅牌,澳門籃球終於有了自己的職業球隊。部分項目有突破性發展,故然欣喜,但發展背後也有難題,整個體壇的氛圍與人們想像有頗大距離。
印尼亞運取得佳績
今年體壇頭等大事為印尼亞運,澳門強陣出擊,最終獲一金、兩銀、兩銅,分別是黃俊華男子南拳及南棍全能金牌,李禕女子長拳銀牌,蘇瑞林空手道女子個人型銀牌,黃淑怡女子55公斤級組手銅牌,以及女鐵人許朗的銅牌。
可持續發展的制度
澳門1990年首度參加亞運,28年來能得獎的,離不開武術、空手道及跆拳道,許朗在鐵人突破,意義重大,其對澳門運動員及年青人的啟示,筆者及很多人都說過,在此不贅。要思考的是,許朗之所成功,除政府、總會的支援外,個人努力乃關鍵,她是異數及特例。然而,發展精英體育不能長期靠特例、天才去異軍突出,最終須建立一套可持續發展的培訓制度,長期出到具相當水平的人才。澳門現只武術、空手道算做到,鐵人及絕大部分項目未得。可持續發展的培訓制度是澳門體育長期目標,今天的精英計劃與此距離尚大。新年冀有新發展,各人應多發聲,出謀獻策,集思廣益。
籃球率先作突破
澳門的足、籃、排、手、曲等隊際項目發展一直落後,其一癥結在於無職業球隊及聯賽。直至2018年,最具條件的籃球率先突破,有了戰狼、黑熊兩支職業籃球隊,也有了澳門的職業球員,專攻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ABL),兩隊的比賽成為澳門體壇焦點。然而,配套的大問題來了,他們沒有澳門的主場,特區政府幫不了忙,到底是制度問題,還是人事、態度、合作或資金問題?怎也好,推動體育是體育局的主責,必須想辦法,尤其場地是民間無法解決的,政府責無旁貸。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