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倒重來靠毅力 培正創新設計小組授勳獲肯定

從“零”到“一”的突破,中間的過程要付出多少努力,解決甚麼的困難,沒有經歷過的人,大概很難體會。培正中學“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17的參賽隊伍,在賽事中獲得澳門歷年來最佳成績,今年更獲特區政府頒發功績獎狀。也許他們仍未成為那個理想中的“一”,但一步一腳印,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由校內導師劉冠華帶領,以學生梁竣皓、何雋軒、何旻駿為骨幹,約十位學生組成的培正參賽隊伍,以“Smart Pleco多功能水質環保無人船”,參加去年五月在美國洛衫磯舉行的Intel ISEF比賽,榮獲“環境工程範疇三等獎”和專項奬。並且先後帶同作品,參加全球多個發明展以及科技創新比賽。



培正“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2017參賽隊伍獲頒功績獎狀。


環保無人船在小組的共同努力下,已經開發到第四代。

無人船由零開始

「起初我們是研究水底機械人,那時已經對水質污染很感興趣。但由於我們無法解決,機械人在水中接收訊號的問題,於是我們便打算,向無人船的方向發展。」梁竣皓介紹。談起作品構思,其實是個很長的故事。三名主要成員一直都是校內創新設計小組的成員,接觸和學習不同的科技和工程知識。其中梁竣皓、何雋軒過往亦曾憑水底機械人小組,獲頒功績獎狀。 

「水底機械人和無人船,是兩樣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換言之,我們一切是從零開始,透過研讀大量的學術論文,學習無人船的知識,才能將船由腦中的構思,組合出實際的模型。」梁竣皓指。解決船體之後,小組又忙著處理各種分析水質的方法。

                                                      

                                                               三個人一條心,培正環保無人船小組在Intel ISEF比賽中創造歷史。


                                                           

                                                                     培正環保無人船小組,每天都投放大量時間完善和優化作品。

不斷推敲、實驗和優化

何旻駿表示:「我們特別挑選幾款重要的水質指標,包括酸鹼值、導電率、溶氧量和溫度等。我們希望無人船這個設計,不僅在科普比賽中展示,更希望它能真正使用,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監察水質。」科技創新的路上總是不斷碰壁,不斷解難,才能讓作品得以優化。無人船小組正透過每星期,到西灣湖的實地測試,再加上不同賽事的專家評判意見,改善作品。

 「最初起草、動手製作、組裝、測試、寫報告,再不停完善。每天的生活除了上課外,其餘時間都投放在作品中。」梁竣皓和何旻駿都指,過程中學習到時間分配、互相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一切付出皆有回報,最終無人船小組,在全球中學生科學界尖子雲集的“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獲得奬項,證明作品受到評判賞識。



科普和創新設計都要傳承,無人船計劃未來要靠新組員接力。


環保無人船小組透過與判評的交流,激發新的創意。

結合技術  改善環境

梁竣皓指,今年再次獲頒功績獎狀,是特區政府對團隊的一個肯定,亦期望無人船作品,可以協助推廣本澳關注水質污染問題。三人之中,何雋軒去年已赴德國升學,梁竣皓今年亦將踏入大學殿堂,剩下的就要交棒給高一的何旻駿和其它師弟。他們都笑言,“Smart Pleco多功能水質環保無人船”仍然在持續進化,未來有望結合水底機械人的技術,讓無人船能進一步作深層的水質監測。


得獎一刻,所有付出的努力和時間都是值得。

比賽旨在回饋社會  獲勳可謂別具意義

獲頒功績獎狀的培正學生何旻駿、何雋軒、梁竣皓,他們設計的多功能水質環保無人船,能夠通過持續監測水質、檢測水污染的誘發特徵,實時收集分析數據,追蹤污染源,解決水污染問題。這個計劃對三人,和指導老師劉冠華而言,都別具意義。 

在本地推動科普發展和創新設計的老師劉冠華指,過往一直不希望學生投身科普學習時,只以參加比賽為主要目的,反而更多的是能夠取之社會、回饋社會。「比賽成績當然是個指標,但我期望學生的作品,有更大的實際功能、回應到社會的需求,真正幫助我們解決現實遇到的困難。希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先分析、後動手,以及加強應對變化的能力。」


持續推動本地科普發展的老師劉冠華,期望學生的構思能真正回饋社會。


梁竣皓透過課餘的創新設計小組時間,找到自己的興趣。

何旻駿在小組內成長,未來會以組長身份繼續帶領無人船計劃。

老師:「只是起步!」

今次的環保無人船計劃,讓劉冠華的期許有個好開始。「這真的只是個起步,作品設計和改良過程中,學生們都遇到很多涉及工程的問題,有待他們繼續學習後,逐一解決。所以說,作品距離能真正投入使用,仍然有很漫長的路。」不過,至少劉冠華在學生身上,成功種下對科普有追求的種子。 

而受訪的何旻駿、梁竣皓都笑言,兩人從小就對機械、電腦等充滿興趣,升讀中學後一直在校內的創新設計小組學習。他們兩人都接觸過,當中大大小小的創新設計計劃,從中發掘到自己的真正趣味。

 

梁竣皓直言:「每天我們都要閱讀大量的資料,做研究,嘗試自己組裝出作品。投放如此多時間和心力,如果缺乏對該事物的興趣和熱誠,是不可能堅持下去的。因此,我才能更加確定自己未來的選擇。」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