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體育之路如何走?

近周體壇發生很多事,2017年度高度競技獎金頒發、十名民選體育委員選出,更有新鮮感的是黎家棟、劉晉邦兩名籃球健將,正式與中國忠信功夫簽約,參戰ABL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成澳門史上參戰的首兩人,這在政府正研究專業體育制度之時發生,更有深思意義。

專業體育制度尚未成型

澳門一直沒有專業體育制度,精英計劃嚴格意義上只屬雛型,未算有系統。澳門對專業或者職業體育,過去試過不同方式,如引入內地援將代表澳門出賽、挑選土炮精英到內地跟操、本地精英運動員計劃等,但説得上成功、較具規模、具可持續式的只有武術、空手道,其他均未成大氣候,或只有一兩名較突出的運動員。

「擇冷而選」投資

他們有一特點,都不是太熱門的項目,這涉及成本效益、投資回報等現實考慮,即不能多點開花的澳門想突圍,必須在項目選擇上花心思,〝投資〞一些冷門項目確較容易得到成績,是以有了武術、空手道、龍舟的橫空而出。香港、新加坡等〝後起〞都採差不多的競爭策略,因足球、籃球等一線運動在國際上已發展成熟,競爭相當大,〝擇冷而選〞在投資回報層面無可厚非。

熱門項目支援

然而問題來了,參與熱門或未夠冷項目的運動員,或者隊制項目的運動員點算?我們見到在香港打港超的梁嘉恆,以及即將打ABL的黎家棟、劉晉邦都不是精英計劃的一份子,頒發年度獎金更永遠輪不到他們。諷刺的是,這些熱門項目的群眾基礎大得多,亦比較有吸引力及商業價值,發展空間更大。這是一個頗矛盾的問題,澳門既無可能行內地的舉國體制,也遠遠做不到市場主導。如何解決或者改善,令熱門項目運動員都得到一定支援,專業體育之路如何走?現在都未有答案。

    甄慶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