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兩天的學界男、女子A組的籃球和排球決賽,掀起體壇不少熱烈的討論和氣氛,由於電視台、其附屬社交平台及手機裝置程式有直播關係,加上學界賽事向來有一定入場人數的保證,令到直播畫面和現場的觀眾,都感到熾烈的氣氛,也在坊間,除了體育圈外,不少市民也有談論;在嚴格遵守政府的防疫措施下,包括參賽運動員和教練需要核酸檢測、限制入場人數,觀眾需要通過網上抽籤,才可取得入場卷、進場需出示健康碼、量體測、觀賽期間配戴口罩、隔開坐保持社交距離等,一系列的措施,也無減各校師生入場為其學校打氣,縱然塔石和理工體育館,未能如過往般『爆棚』,但場館容許的近三分一人數,已營造非常熱鬧的氛圍,而且比賽相當刺激,相信有觀看的朋友,都會感受到學界賽的魅力。
學界賽與公開賽的『觀賽文化差異』
雖然學界的比賽,一眾學生哥的水平,未必達到公開賽競爭程度,但正因為學生哥實力接近,比賽起上來『不相伯仲』,觀賞程度會更吸引,但說到與公開賽最大的差別,就是入場觀看的人數,學界賽遠遠『拋離』公開賽,原因每支隊伍,肯定有其學校的師生,而且是有組織性入場,這與公開賽,主要是自行或三兩知己入場觀看,推動力度已『大不同』,而且學界賽同學們坐在同一區域、共同打氣,甚至製作一些海報和橫額,有個別學校更有『打鑼打鼓』的團隊,整個現場氣氛已完全不同,場上的球員動力和投入程度,也有很大的鼓舞,每個小小的因素,就形成學界賽與公開賽的『觀賽文化差異』。
具備公開組別的水平
過往學生哥的賽事,可能給人感覺水平不高,但從今年的比賽來看,又有另一種看法,作為學界賽最高歲數組別的A組,運動員平均十七、八歲,大部份是高中生或畢業班,與公開賽的十九歲以下相近,如果能力強的球員,部份可能已在甲組的賽場,所以如果從現時學界A組的水平,他們有個別球員,能力真的不錯,完全具備本地公開賽最高組別的水平,唯一可能是心理素質的穩定性,需要繼續通過高強度的對賽來累積,以及提升,因為雖然有能力,但如何穩定發揮,這是學生賽事常出現的問題,也是為何會有時見到球員的發揮『大起大落』,所以若能在這環節再好好調教,假以時日,這一批學界的運動員,也將會成為所屬項目的『中流砥柱』。
各方配合 圓滿完成
這次兩天學界決賽的圓滿舉行,也是疫情下各方面配合和準備方案,又是順利完成任務、為學生運動員提供了安全、健康的競技平台,所以從學生的層面,到公開賽,以至大型的賽事,本澳現階段是有足夠能力,在疫情下舉辦不同形式的比賽,也保障澳門是『健康城市』,大家繼續可安心參與競技比賽,當然在一切賽事舉辦之前,要有足夠的評估、準備、以及預防方案,但同時地,也給本地的體育人帶來欣喜的現況和信心,希望本地的賽事,在新一年能陸續有序地展開,為體壇帶來生氣,或有『大地回春』的景象。
頂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