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帶動發展大原則不變 推動需考量「成本效益」問題

特首賀一誠4月12日立法會答問大會上表示,若澳門和周邊地區下半年疫情穩定,可嘗試恢復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包括有外國車手參加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馬拉松和國際排聯世界女子排球聯賽等。他又強調,澳門以「體育+」帶動其他產業多元發展的大原則不會變,希望每月都能舉辦大型賽事和盛會,未來在兼顧防疫下加快相關工作。作為體育人,筆者支持「一月一盛事」也樂見其成,惟不能有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

如何帶動面對三大困難

不能期望過甚的原因過去寫過,一、現在能吸引到澳門人、旅客真金白銀購票入場、有盈利條件、搶到國際媒體關注的體育盛事並不多;二、經驗告訴我們,疫情難測,不會以個人或澳門主觀願望而發展,不能太過樂觀,澳門自身做好是不足夠的;三、疫後旅客爭奪戰將相當之激烈,人人都盯著「體育旅遊」香港、廣東如是,周邊國家地區亦然,澳門要競爭不容易。

推動要考量「成本效益」問題

從另一層面,體育旅遊確是澳門要加大力度的產業,但不能單靠這產業就可推動經濟復甦,還要很多東西配合。再深入一點就是「成本效益」問題,按照過去及現在的模式,所有活動、比賽由政府主導及出資,再找一些根本不足以抵銷成本的贊助。長此下去,對公帑運用及庫房而言,未見其利,先見其害,不得不謹慎,必須朝民間商業主導的方向去發展,此需長時間以及持續的投入方有望成事,沒有捷徑。

公帑須用得其所  否則損失是大眾

以上看法並不新鮮,也非今天才說,但重要的話要講三次,在澳門更需不斷重複,否則在啦啦隊簇擁之下,出事甚易。經濟已經很差,將推新一輪經援,公帑須用得其所,否則損失的是社會大眾。

--- 甄慶悅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