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系統到體育賽事管理 土炮電腦團隊化繁為簡

 在澳門,有這樣一支技術團隊,他們從校園管理系統起步,因一份對運動的熱愛,打開了體育賽事電腦化的大門。他們開發的柔道館賽事管理系統,不僅解決了本地賽事的難題,更以「貼地的語言」為核心,探索出一條從專項系統到通用解決方案的延伸之路。 

 1 團隊成員鋒、JIM和RICK開發系統始於對運動的愛好.jpg

團隊成員鋒、JIM和RICK開發系統始於對運動的愛好

開發系統源於對柔道的愛好

團隊的起點,是中小學的管理系統開發。HUBIS創始人及核心成員均畢業於電腦相關專業,早期聚焦於學校課程管理、學籍管理等基礎系統,憑藉扎實的技術積累獲得了行業認可。至而轉型的契機,源於創始人自身的柔道愛好——他跟澳門某柔道館的教練一直希望實現賽事管理電腦化,但此前嘗試的系統要不難用,要不就不適合柔道比賽的組織實況。 

 2 柔道賽事賽制複雜,利用電腦系統有助簡化操作。.jpg

柔道賽事賽制複雜,利用電腦系統有助簡化操作。

度身設計澳門賽事系統編程

「他們找過其他人開發,出來的東西根本用不了;國際通用的柔道系統又太死板,本地賽事需要的分時段編排、臨時調整等靈活需求,國際系統完全滿足不了。」創始人解釋道。柔道館此前依賴Excel手動編排賽程,一場單日賽事的編排往往需要兩到三天,且修改極易出錯——一旦增減選手或調整賽制,整個賽程表可能需要推倒重來,單一數值的錯誤,牽一髮動全身,而且不易被查察出來。這種低效與風險,讓技術團隊看到了開發一個更「貼地」系統的必要性。 

開發從最核心的賽程編排切入,以柔道為例,柔道賽事的賽制複雜,包括淘汰賽、晉級賽、循環賽、復活賽等,且不同組別(公斤級)需單獨編排。團隊結合對柔道規則的理解(如循環賽的順時針/逆時針順序、抽籤規則),用代碼重構了編排邏輯:系統可自動識別賽制類型,快速生成賽程,且支援即時修改——增減選手、調整場次僅需幾分鐘,徹底取代了Excel的繁瑣操作。 

    按他們在柔道賽的實戰情況,開發了以下幾個項目:

l   計分與即時展示:嚴格遵循國際柔道聯盟(IJF)標準,計分器需“零延遲”響應,裁判按下分數後,賽場螢幕、直播畫面需同步更新; 

l   檢錄與出場管理:檢錄處的電子水牌(通過類似機上盒的設備連接電視)即時顯示下一場次選手,避免人工喊號的混亂; 

l   結果與證書:比賽結束後自動生成成績,支援即時列印證書,且成績直接同步至後續的會員系統; 

l   跨設備適配:基於流覽器開發,無需安裝軟體,電腦、手機、iPad均可使用(如iPad適合選手簽名,電腦則適配IJF標準的鍵盤配置)。 

A2.jpg賽事如涉及分組分線、循環對賽等複雜情況,人手逐項計算輸入的出錯率會較高。

8 本地畢業生研發的系統,有助賽事組織者簡化及減少出錯機會。(網上截圖).jpg

本地畢業生研發的系統,有助賽事組織者簡化及減少出錯機會。(網上截圖)

自行開發的彈性和靈活性

回顧第一版系統耗時半年完成,此後三年持續反覆運算,甚至加入了「過磅」管理功能——選手體重資料即時上傳,超磅自動預警,避免了人工記錄的疏漏。與國際系統相比,這套「土炮式」語系化系統的核心優勢在於「彈性」。國際系統為追求規範,往往鎖定功能(如固定賽制、禁止臨時調整),但本地賽事常需應對突發情況:例如選手臨時超磅需調整組別、賽程因天氣延遲需重新排期等。 

對比國際系統的嚴格,本地系統則像「彈性十足」。創始人舉例,某次賽事中,一名選手過磅時超重0.5公斤,按國際規則需取消資格,但本地賽事希望允許其升級組別;系統通過預設規則,自動調整該選手的賽程歸屬,既滿足靈活性,又不破壞整體秩序。這種平衡,源於團隊對「使用者痛苦」的深刻理解——他們既是開發者,也是柔道參與者,深知賽事組織者在規範與靈活間的兩難。 

說到最基本的成本問題,開發一套成熟的賽事管理系統,成本絕對不低。他們公司的三、四人團隊耗時半年以上,僅人力成本就達六位數(約10萬澳門元)。但因與柔道館的情誼,以及打響品牌的考量,團隊採取了「低收費+分期支付」模式,減輕了一次性投入壓力,同樣彰顯彈性處理的靈活性。

 3 在柔道基礎上,國隊進一步開發匹克球系統。.jpg

在柔道基礎上,國隊進一步開發匹克球系統。

基礎上可研發更多體育項目 

 再者這種模式的可持續性,在於系統的「可複用性」。在柔道系統的基礎上,團隊開發匹克球賽事系統時,效率提升近50%——核心邏輯(如賽程編排、計分規則)可複用,僅需調整專案專屬規則(如匹克球的發球得分制)。對於壁球、網球等類似專案,系統適配週期更短;即便是籃球、排球等需記錄助攻、換人等複雜資料的專案,技術上也可實現。 

賽事管理只是起點。團隊還開發了關聯的“會員管理系統”:選手註冊帳號後,可查看自己的參賽記錄、獲獎證書、訓練考勤,甚至資格認證(如教練級、裁判級)。系統與賽事資料即時聯動,例如澳門代表隊選拔時,管理者可直接調取選手的歷史成績、訓練頻率,無需再翻查紙質檔案。 

 6 團隊暫時已完整了柔道及匹克球兩項不同規則賽事的管理系統(網上截圖).jpg

團隊暫時已完整了柔道及匹克球兩項不同規則賽事的管理系統(網上截圖)

計畫向田徑、游泳等專案擴展

從校園到體育,從賽事到社團,這支團隊的每一步都圍繞「解決實際問題」展開。柔道館系統的成功,不在於技術多複雜,而在於它懂本地賽事的「痛點」;社團管理系統的生命力,在於它讓小社團也能享受數位化便利。 

未來,他們計畫向田徑、游泳等專案擴展,甚至探索與RFID技術結合(如馬拉松計時)。但無論延伸到哪個領域,「使用者視角」始終是核心——正如創始人所說:「最好的服務,是讓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生死不相往來”,系統自己就能把事辦好。」這或許就是技術成功落地的體現。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