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澳門立法會議員林宇滔就本澳的體育資源大幅下調,明列著:「《體育發展基金》及《體育基金》公佈的資料,關於給予私人及私立機構的財政資助,2014年的資助已有1.96億元,其後五年的資助金額亦在1.80億至2.08億元之間的水平,直至2020年突然大跌至1.06億元,就算是疫後的2023年亦只有1.25億元,今年上半年甚至只得0.36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4.8%)……」為此議員亦大惑不解,一方面說要推廣發展,但在資助上卻大刀濶斧,資助人數上,亦從2023年底,有分別來自46個體育項目,共2,200名集訓隊運動員及95名精英運動員,至今年資助的24名專業運動員,跌幅之巨,令人驚訝。
開支大減 可否取得預期效果
議員向當局提出書面質詢,希望可以盡快為我們解疑,但另一方面,在我個人的估計中,體育局手上可動用的《體育發展基金》及《體育基金》批給愈來愈少,再者過去澳門體育局以及各個單項總會幾經波折,辛苦爭取回來的各個大型體育項目,如今都交托予六大休閒企業之手,讓他們去籌辦、處理。然而世事不光是有錢可以辦得好、辦得到位,再者人家都是企業集團,與全職專責管理體育的政府部門不可同日而語,大家的舞台不同,職能及才能亦有異,放手給六大休閒企業或者就是讓政府開支大減,但是否可以取得所預期的效果?澳門體育局以至各單項總會辦賽事是為賺大錢?是為了粉飾太平又或是為了讓澳門選手有展示的平台?澳門市民有近距離觀賞高水平賽事機會、甚至可以參與其中的機會?以前的大賽事可以惠及市民大眾,但現在的卻專門為了吸引遊客、服務花得起錢的觀眾嗎?再說很多賽事細心計算,除了進入決賽的入座率較佳,根本亦是未如理想,但換了過去還可以由局方安排更多市民觀戰,現在的情況則是五花八門,按不同金主的喜好而定。
「瘦身」還會繼續嗎 ?
有指體育局除了在舉辦大型賽事中已經完成「瘦身」外,亦有傳聞新的場地管理,可能會交給市政署負責,甚至教青局都有可能分一杯羹;運動醫學中心或會撥入衛生局範疇,對政府而言是瘦身節流的機會,亦可以將社會文化司轄下的管理範圍更歸一;但細心一想,辦體育發展,本來就是花錢而不賺錢的工作,為的是讓市民身心健康,輔助了衛生部門;以體育廣交天下朋友,打開了外交的大門,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誰人不想參加?為的光是一塊金牌嗎?還是一種國力、民族、社會團結等更高大上、不可名狀的追求?
--- 雲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