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如所料,在六大博企順利續牌後,本地的國際賽事或大型活動,已換上了『博企埋單』模式,即是主導仍是體育局及相關總會,中間橋樑也加入了公關或製作公司,近期多項大型活動如龍舟賽、藝術游泳精英匯演,以及前幾天公布,年底本澳舉行的桌球大師邀請賽等,這些盛事,既有博企續牌時對本地體育、文化等元素承諾,也可將頂級水平項目和運動員帶來澳,豐富居民和旅客感受體育盛事的觀賞,而政府體育部門,也可節省回原相關活動開支,作為主辦或協辦單位的總會及團體,從舉辦大型活動中,可豐富行政經驗,也從『側面』推動相關運動項目在本地發展和普及,從中也逐漸建立『體育產業』的模式,為體育公關或製作公司,創造了契機和平台。
突破現時『業餘體制』運作模式
當體育變為產業,除了落實政府『體育推動旅遊』的政策外,惠及旅遊、餐飲、零售等不同範疇,更重要是可推動本地體育發展,為突破現時仍佔主導『業餘體制』運作模式,或會帶來突破機會;從體育人才領域這板塊,包括前線的教練和運動員,是否有更多可能性看見『職業的道路』,甚至是對體育職業這條路,看到多一點曙光,更放心願全身投入,而周邊與體育相關的行業,如上述提及的公關或製作公司,創造了『生存』空間,以及產生不同崗位就業機會,所以想深層一點,對運動員退役後多一條出路,對現時就讀體育學院的同學,畢業後絕不是大部份只有體育老師這條路,而是可從事體育相關的工作,如策劃、管理、營運、公關等不同角色,當然這取決體育產業發展的成熟度,這點在本澳是否有思考空間和機會?
主體仍不是『市場運作』
以現時澳門體育發展的模式,說實話沒有多少人願意全職投身職業這條路,不單是運動員、教練和技術人員等角色,除非是政府的體育部門,大家或會當作是『鐵飯碗』,除了政府這顆大樹好遮蔭,教學的體育老師或其他學術範疇,都是體育產業形成的周邊輔助角色,至於精英運動員培訓計劃,也是政府『包底』的項目,主體仍不是『市場運作』;體育產業或簡單的理解,是通過商業元素去發展相關體育項目,培養到職業的運動員及其團隊,繼而也能創造體育產業相關的崗位和就業機會,通過商業運作模式『自負盈虧』,不論是辦賽或全職的運動團隊;本澳目前在辦賽,似乎是步向這方面發展,也可說是藉助六大博企的資源,以及澳門世界休閒市旅遊品牌有利條件,將不同的國際大型體育賽事落戶澳門。
『經理人』公司的出現
但至於要通過體育產業,培養出本地的職業運動員或運動團隊,為他們提供平台和更大的發展,暫時仍未看到任何『動向』,因為這涉及到商業元素,體育部門或相關運動項目總會,或只能以協助角色去支持,主體仍是市場主導,所以是否有如『經理人』公司的出現,又或者本地的體育發展,願意接受『經理人』的模式?這點都值得討論。
--- 頂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