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體育之城』構想是如何 答問大會得出印象是『大路』

剛過去一周,有社會文化範疇施政的答問大會,社文司歐陽瑜司長,帶領一眾官員出席立法會,講解所屬範疇明年施政方針;在體育方面,大家主要關心是行政長官賀一誠,早前就明年施政報告,提出打造澳門『體育之城』的實際構想如何?有何方向?另外,也就大眾體育和精英培訓,以及體育產業這幾方面,各立法議員向司長了解特區政府如何優化?有何實質方向性政策?經過一輪答辯,得出來印象都是比較『大路』,例如今年第七十屆澳門大賽車,首次將大賽車標誌成文創產品,聯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另外也提到會檢討現行的精英培訓制度,公布了大眾體育參與人數成效理想,以及積極展開二零二五年粵港澳全國運動會、澳門區的各項籌備工作。

未來如何繼續優化?

之前專欄,都有提及澳門今年參加的三項綜合性運動會,包括杭州亞運、成都世大運,以及廣西全國學青會,都有獎牌進帳,而且金銀銅都有,成績是歷來最佳,這反映澳門在競技體育層面是有進步的,而大眾體育是支撐著競技體育發展重要元素,所以這兩個範圍現階段情況,由體育部門、到相關總會、社團以及市民參與和支持,都付出了不少努力,只不過大家會思考,未來如何繼續優化和持續發展?因為從某層面,將不同高水平體育賽事或活動帶來澳門,是構建『體育之城』一個重要元素,也豐富居民暇餘生活,營造良好體育氛圍,帶動不同地方遊客到來,聯動體育產業發展,都是重要和帶有『連鎖』反應意義,例如大賽車、大灣區三人籃球賽、十二月的澳門國際馬拉松、名人網球賽、中國網球總決賽、桌球大師邀請賽等。

場地數量能否滿足需要?

當然如果能兼顧競技、大眾以及國際體育盛事均衡三線發展,是相當理想,也是作為構建『體育之城』比較成熟現況,但有時都會想體育之城,一個重要元素,是當地競技體育水平、大眾體育風氣,甚至運動場地的數量,能否滿足大眾市民基本需要?試想想,市民如果想從事體育鍛鍊,要經過不同程序非常困難才預約到;又或者當地競技體育運動員和隊伍,要找訓練場地也是相同處境,甚至總會以下的屬會,都得不到支援或『零』支援,這樣長久下去,不談體育制度,就是普遍水平競技體育,要提升運動員,是極大的挑戰,不能說上述完全是本澳情況,但體育場地不足,相關體育項目屬會支援不夠,應該也是其中一個事實,所以這方面也應是希望殷切去改善的方向。

精英計劃條件吸引力不大

其次是精英運動員培訓制度,無錯,現仍有部份運動員參與其中,也有運動員退役後獲大專持續進修支援,正如歐陽瑜司長在答問大會,也有談到這問題,承認退役後參與這計劃數量不多,但大部份都是碩士學位,而坊間談論的問題,是為何願意投身全職運動員行列人數不多?個人主觀睇法,一方面可能達到精英培訓計劃水平的人數不多,又或者該計劃條件吸引力不大,換句說話講就是『人工』,所以這計劃,是需要檢討和總結與時並進的改善方案!

--- 頂爺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