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體育運動場地向來「僧多粥少」,Book場從不容易。最近收到乒乓球友們反映,如今租場打波越來越不人性化。以前網上預約不了時,還能到現場租枱,若當時沒空枱,負責場地租賃的保安人員會記下市民電話作為輪候之用,一旦有空枱就打電話通知輪候者回來租枱打波。然而,一個多月前情況變了,若網上預約不到,市民只能現場等枱,不准再留電話輪候。起初還得站著等,經過反映後,體育局才加了椅子讓輪候者坐著等,但不許離開,哪怕去趟洗手間都被視為「放棄權利」,回來後得從隊尾重新排起。如此做法逼得市民長時間呆等,不少人批評當局這是擾民之舉,簡直是大開倒車。
還是解決不了「霸場」老問題
筆者走訪不同公共場地視察了解,發現不單是乒乓球,羽毛球、保齡球、壁球等公共場地的安排也大同小異。球友們質疑,這或許與一直存在的羽毛球場「教波爭議」有關。新做法確實擾民,尤其在用場高峰期,怨聲載道。當局卻只推出一些表面看似公平、一視同仁,實則解決不了核心問題的擾民措施,變相懲罰市民。事實上,乒乓球等項目租場按時間計,現場輪候還算有數得計;但保齡球以一局(Game)計算,等候時間無法預計,給輪候者帶來的不便更甚。而輪候環境以氹仔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羽毛球場最糟,平日下午四點多,已有不少人或站或席地而坐排隊輪候,隊伍直到晚上仍未散去。真不敢相信,號稱人均GDP世界前列、大喊要做「體育之城」、「智慧城市」的澳門,市民想租場打波竟要如此艱難狼狽。更諷刺的是,規定真人現場等候如此不便民了,還是解決不了俗稱「霸場」的老問題。=
應善用科技便民
據了解,整體而言,現場留電話輪候的做法工作量並不大,對體育局的資源及工作未構成壓力。既然如此,體育局應還原基本步,至少允許現場留電話輪候,將來若能實現網上輪候更好。如今是科技時代,理應善用科技便民,而非反其道而行。長遠來看,當局應設法舒緩、解決場地不足的核心問題,例如善用現有多幅大面積且長期閒置的回收土地,興建更多永久性、臨時性或氣膜運動場地。另一方面,必須正視「私教」的存在,及其對體育發展的必要性及社會需求,通過分場、分時段等方式,平衡私教與大眾使用。鄰近地區的經驗告訴我們,兩者完全可以並存,關鍵在於當局是否有決心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刀切或假裝視而不見。
--- 甄慶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