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又開學啦,所有大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已全面開課,夏日暑假又完結,感覺特別快,時間進入到下半年中段,杭州亞運會迫在眉睫,之後又是七十周年大賽車、澳門國際馬拉松等大型賽事,仿如坐『高速列車』走完本年度最後一季,而九月二十三號展開,一連十六天,至十月八日的杭州亞運會,更是對本澳體育發展,非常重要最高水平綜合性運動會,究竟延期一年的杭州亞運,會對本澳運動員產生怎樣影響?又或者本澳參賽項目,在亞運會處於怎樣水平,有哪些項目可保持競爭力、哪些或會倒退?相信各運動隊伍都是『戰戰競競』,嚴陣以待去應對,也是體圈人士和大眾市民,非常期待澳門體育代表團,能在國家土地主辦的亞運會,爭取理想佳績。
商家當然選取最大曝光率
本澳體育多元化,疫情穩定後經濟有序復甦,似乎是大勢所趨,特別不同項目國際賽事或活動,落戶澳門應該會越來越多,期望在舉辦這些國際盛事同時,除了營造體育旅遊氛圍,以及推廣澳門國際形象外,能夠有多小小資源支援到本地體育發展,有時感覺一些大型贊助,『與政府同行』時,三幾百萬至過千萬費用,都非常『闊綽』,但當要支援本土賽事時,可能十萬八萬都好困難;雖然本地賽吸引力,的確未能及上國際賽事話題性和影響力,作為商家當然選取最大曝光率,這是無可厚非,但作為本地商家,特別大型企業,若能有部份資源贊助到本地運動員、活動或賽事上,如現推行中『我是澳門運動員』系列,是不錯構思,但背後若沒有足夠資源,也難以推動和增加運動員知名度,所以在經濟復甦同時,總會或屬會推動本土體育發展,也能得到經濟共享成果支援。
社會其他層面能作支援嗎?
澳門有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但能納入其範圍內,又得到比較充裕支援的,都是屬於在洲際、世界賽和亞運取得優異成績運動員,但為數也不多,而絕大部份底層,都是屬於津貼形式;之前看到澳門『女飛人』、又稱『呂飛人』呂艷蘭一則自我分享,都深受感動,又或者感到有點『心噏』;這位澳門女子一百及二百米紀錄保持者,每年出外參賽經費十多萬元,都是要通過不同方式去籌集,如屬體育局資助賽事範圍內,當然不用太擔心經費問題,但若其他非此範圍內,就靠自己,過程她表示都曾有放棄的念頭,因為或有時真的感到無助,也無奈,從制度的規範,她每月得到的津貼,可能只足夠買部份營養補充,個人在專項上想繼續提升和參與不同賽事,就要靠自身屬會或其他有心人支持,所以具有這樣能力的運動員,除政府現有精英運動員資助計劃外,是否在社會其他層面,都可以有資源去支援?
突破『樽頸』位 需企業的支持
上述提及的問題,都是澳門發展體育另外一個方向,因為有時都明白政府政策有它的限制和規範性,如要將本地體育持續發展,以及支援運動員突破『樽頸』位,需要更多有能力大型企業支持,就如其他國家模式一樣,否則可能都是停留在『口號』上。
--- 頂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