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年一度的公益金百萬行,因天公不造美,在天寒地凍下,步行期間又下起大雨,大會為免有部份參加者因『淋雨生病』,宣佈途中或未起步的朋友,可自行解散,特別是學生哥的隊伍,但當天仍有接近五萬人參與,為慈善身體力行去支持,籌得破歷屆善款數字近兩千萬澳門元,而某大報章的標題用上『風雨同路』,正正反映當天活動的盛況外,也是『澳門人、澳門情』的真實寫照;看到今年百萬行,社會各界人士,與過往一樣『扶老攜幼』,為善不甘後人,有政府部門、社團、不同界別的公司和機構、學校等等;更有家長帶同小朋友參與,表示希望通過活動,從小教育下一代,學習要關心社會和身邊有需的人士,所以不同場景和故事,都是展示因愛心而帶出最美善的感動和畫面。
負面看待活動實太『膚淺』
對今年百萬行有感而發,除了天氣寒冷兼下著雨,仍然阻不到參加者的熱情外,這份感動,相信也會引起不少人的共鳴,但也有點負面的『聲音』,就是從不同的社交平台或途徑,聽到有部份人對活動的抱怨,心裡聽起來不是憤怒,而是感到『不舒服』;當然明白,這項本澳歷史悠久,已舉辦到第三十五屆的公益金百萬行,都是由不同的部門、機構、社團和學校等,組織屬下的人員參加、也有市民自發性參與,而步行期間的早上,肯定對周邊交通帶來不便或擠塞,所以可能有人會對此發出『微言』,甚至覺得大家做善事,捐了錢便算,何必動用這麼龐大人力、物力,甚至在天寒地凍下,要『捱冷』幾小時;每個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睇法,但老實說,若是單單從這麼表面去看待此活動,難免也太過『膚淺』!
推動『做善事、顯愛心』社會風氣
『施比受更為有福』,這是非常有意思的真理,就是因為你有『能力』,才可以施予,所以從某層面意義來看,『接受者』與『施予者』,兩者之間,能夠施予祝福別人的,其實是最有福氣;公益金百萬行,最終的目的,也是籌集社會各界人士的資源和愛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去幫助其他弱勢社群,這是從實際『物質』上,也是精神上的支援和關愛,但其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透過活動,去推動『做善事、顯愛心』的社會風氣,提倡『好人好事』,凝聚社會互助互愛、和諧包容的氛圍和良好美德,而對於年青一代,從小就教育他們,不是從書本,而是親身去體驗,對於在職人士,更是難得與同事一起做有意義的活動,這種精神和心靈的滿足,豈不是比付出半天早上的『勞累』更有價值?
做善事要學習『從心而發』
所以如果懂得從這些好的方面去思想時,自然不會有負面的想法,也會為自己那小小的付出而『不計較』,所以做善事要學習『從心而發』,否則好似『勉強』地參與,難免會產生負面的『情緒』,縱然明白有部份參與者,可能也是公司或學校『硬性』規定參與,但若能夠學習想正面的事情多一點,那自不然就會包容多一點。
頂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