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容易又回歸,19年了。上周體壇有不少開心事,如乒壇盛事何賢紀念盃比賽,張子澄局數四比一力挫王駿,首奪男單冠軍;鍾穎儀則四比二贏天后黃翠枝,同樣首摘女單冠軍后冠。澳門首支職業籃球隊戰狼,主場九十六比八十八擊敗印尼傳統勁旅泗水騎士,打開今季ABL勝利之門。 獎牌以及勝利的背後,全是汗及及毅力,要贏便得負出,從來沒有不勞而獲。
年度授勳名單 體界七人上榜
特區政府上周又公布了2018年度授勳名單,體育界七人上榜,武術成大贏家,武術總會會長馮志強、在今年印尼亞運會奪得南拳冠軍的武術名將黃俊華,獲得銀蓮花榮譽勳章。尤俊賢、李禕,又同獲體育功績勳章。另外,空手道的蘇瑞林、黃淑怡,以及女鐵人許朗獲頒體育功績勳章。
一個老生常談議題
上周體週論壇,請得羽毛球傳奇人物麥榮興做嘉賓,帶出一個老生常談,卻又非常重要的議題,澳門運動員職業化,進度與體育界有甚大距離。澳門的羽毛球員縱使努力,現階段難在國際性賽事打出名堂,半專業、業餘與職業或專業運動員相比,根本兩個層次。許朗的成功是令人驚喜的異數,出多個都難。類似情況也在戰狼籃球隊出現,加入實力派球員後,球隊能力才有提升,才能換來首勝。
是時候檢討優化
官方對職業化的看法與體壇不盡相同。筆者一直認為,必先投入比較多的資源在培訓之上,第一筆投資政府要多做,如此精英運動員才具備國際賽事拿獎的實力。而非現在的精英計劃般,本末倒置,先要求運動員在指定的國際賽事拿成績。公帑必須用得其所,政府推行精英計劃,開始時保守一點,講得通,但經過一段時間了,該檢討優化,不能抱殘守缺,否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這是體壇不樂見的。
甄慶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