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可以比較嗎?

東京奧運閉幕,東京殘奧上陣。今期仍想講兩個奧運故事,女子十米高台跳水金牌得主全紅嬋 vs 女子200自、100自銀牌得主何詩蓓,兩種截然不同的成長可以比較嗎?對澳門有何啟示?

全紅嬋  Vs何詩

    今屆奧運中國代表團年紀最小、年僅14歲的全紅嬋,高台決賽三次滿分,完美奪金,一夜間全球爆紅。出身湛江赤窮家庭,除訓練、比賽別無其他,未去過遊戲場、挾公仔,一心練跳水贏獎金救病母的故事,更叫人動容。23歲何詩蓓一屆拿下兩銀,燃起了低迷的香港。出身中產、名牌大學畢業、坐擁八級鋼琴資格,名符其實的人生勝利組,教人艷羡。

不應「人比人」 各自有啟發

    兩個不同故事有什麼可比?筆者認為不應「人比人」,各有啟發。全紅嬋的成長模式引起了爭議,就是舉國模式、犧牲童年生活等問題。坦白説,筆者一向對體育舉國體制有保留,對跳水、舉重等項目亦無偏見,正常的練、賽當然支持,但對以超高強度訓練,去攻此等商業價值不太高的項目的策略甚感憂心及不支持。要知一將功成萬骨牯,全國能有多少個全紅嬋?絕大部分專業跳水運動員寂寂無聞,他們為跳水付出人生的黃金歲月,周身傷患,日後生活、生計是個現實兼殘酷的問題,此等真人真事内地新聞太多了。然而,對於全紅嬋個人,我們只能支持、鼓勵。有頭髮邊個想做辣哩?生在這樣的家庭,別無選擇,只能憑個人天賦及努力,拚命的去尋找幸福。她不但沒錯,更是學習對象,人不應為自己的出身而自怨自艾,命運由我不由天。

讀書、運動可兼備

    相較於全紅嬋,何詩蓓出身是幸運兒,惟後天付出的努力及犧牲,絕不比對方少。更甚者,游泳的國際高度競爭比跳水更大。幸運地,澳門運動員生於相對富裕的社會,遇到全紅嬋經歴的機會比較少,即不用為生存而運動;更多應是何詩蓓,為興趣而奮鬥,這需超高的自律以及抗誘惑能力。何詩蓓的獎牌告訴我們,讀書、運動可以兼備,不要太早為自己設限。前提是,社會、政府要給力、支援要到位,否則單靠運動員努力,澳門永遠只能等奇蹟。而奇蹟可遇不可求,不能以奇蹟作為標準,並要求其他運動員。

 

--- 甄慶悅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