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本地長跑盛事,澳門國際馬拉松,於周日清晨在氹仔運動場開跑,而且今年踏入四十周年,賽事更顯得格外有意義;試想想,一項長跑比賽,能這麼多年來長期緊持舉辦,也從最初的『本土』級別,到後來得到國際田聯認可,成為『國際級』,當中有著一代又一代跑步界前輩、以及政府從政策上支持、以至大型博企連續十七年冠名贊助等,不同元素和長年累月付出,才形成這項深受跑友界喜愛、每年期望的跑步『大聚會』;若非這一兩年受疫情影響,對香港和海外等跑手造成限制未能來澳,否則競爭程度和比賽水平,會更加熱鬧,但姑勿論如何,澳門國際馬拉松,早已成為本澳另一品牌體育活動,也是體育推動旅遊的其中一環。
澳馬歷史悠久堪『細味』
翻查過往資料,第一屆澳門馬拉松,在一九八一年由熊貓體育會舉辦,一九八七年澳門田徑總會成立後,開始承辦賽事責任,而一九九零年,澳門的賽道成為正式認可的國際馬拉松比賽,直至一九九七年,由於澳門運動場開幕而令賽事停辦一屆,但自此之後,澳門國際馬拉松就沒有停辦過,成為年度盛事,更在一九九八年新增迷你馬拉松賽事,二零零四年開始,賽事更獲大型博企冠名贊助,讓這項賽事資源得到更大支援,獎金也逐步提升,而過往男女子獎金的差別,現已看齊,體驗男女平等原則,以現時全程馬拉松為例,男女子冠軍各有四萬美元,折合約三十二萬澳門元,還有其他破紀錄獎金、半程馬拉松獎金,以及澳門區運動員獎金,甚至有跑友也會因大會精美紀念品,而參加迷你項目,所以當大家『細味』澳門國際馬拉松背景歷史,就會感受到這項盛事成長的點滴。
由『本地化』走到『國際化』
四十年,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澳門馬拉松由『本地化』走到『國際化』,一步一腳印,由最初期賽道途經民居、穿插小城的大街小巷,到後來隨著澳門社會發展,基本大部份路線集中在路氹一帶,令氣氛大減,也曾受到跑手對空氣質素和賽道安全的質疑,發展成現時將賽道貫穿氹仔和澳門半島,在二零一五年,當澳門成功申請世遺十周年之際,路線更首次途經澳門世遺景點的媽閣廟,讓賽事各方面條件,都得到正面提升;當然,仍有不少跑友,希望澳門國際馬拉松路線,能有部份走進本澳核心區域,讓更多居民感受這項盛事的魅力、了解馬拉松文化、甚至為賽事營造比較熱鬧的氣氛,這方面的願景,值得主辦單位與政府深入再仔細探討,同時居民也需要更大力度支持和諒解,或許將來先有機會成事。
推算仍有『特邀』好手參賽
相信今屆賽事仍因疫情,與去年一樣未設有特邀跑手,以及防疫限制情況下,外國有實力跑手,很大機會都不能來澳,所以推算仍是以大灣區好手,甚至以另一種『邀請』方式,得到國家隊支持,派出跑手前來參賽,所以前列競爭水平仍有一定保證,至於踏入四十周年,能否有機會打破男女子全馬的賽道時間,就拭目以待!
--- 頂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