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單車項目中斬獲銀牌的澳門運動員許朗,賽後經港珠澳大橋口岸返抵澳門,受到社會文化司司長代表黃有力、體育局局長張子軒等官員的迎接。作為澳門體壇「鐵娘子」,在上一屆殘特奧會上,她便已斬獲馬拉松女子聽障組冠軍,以及田徑女子10000米聽障組亞軍。今屆許朗在聽力組十五公里個人計時賽中摘得亞軍,她坦言,這份成績的背後,是多方支持與提前備戰的共同結果。
社文司司長代表黃有力、體育局局長張子軒等祝賀許朗凱旋歸澳
社文司司長代表黃有力為許朗送上花束並祝賀
首次從跑步轉戰單車項目
首次從跑步項目轉戰單車,許朗在聽力組十五公里個人計時賽中獲得亞軍。她直言過程不易:「這次能拿第二名很開心,因為準備時間不多。國內運動員接受專業訓練,水準很高,第三名到第六名差距很小,若沒提前適應賽道和練習,可能連第三名都拿不到。」 她特別提到,各單位的支持讓他能提前抵達賽區備戰,這是取得佳績的關鍵。
許朗先拔頭籌,為澳門贏得一面銀牌。
許朗有眾多比賽經驗,兼今屆時間充裕可以先試場地,對比賽更有利。
比健全人難100倍
平日許朗多數參加健全人的比賽,然而從親身經歷中,許朗深刻感受到殘奧運動員的不易,瞬間觸發她的同理心。「很多人覺得殘奧比賽像‘太公分豬肉’,但真正體驗後才知道,做殘奧運動員比健全人難100倍。」此次備戰期間,她與不同殘疾類別的運動員在同一條賽道訓練,親眼目睹他們克服困難的過程,更體會到這份挑戰的重量。
「比如聽障運動員,從出生起就要面對溝通、理解、社會包容等多重問題,培養他們比培養健全運動員難得多。」 許朗接觸內地及外國聽障運動員後發現,失聰運動員的成長需要解決溝通能力、社會包容、家庭支持、經濟條件、教練溝通等一系列難題,每一環都比健全人運動生涯的起步更複雜。
手上的喜洋洋是今屆全運及殘特奧會吉祥物
對比過去參加與健全人同場比拚的賽事,許朗坦言今次賽事中又有另一番體會。
鐵人三項與聽障賽事並行
許朗並非首次在殘奧賽場嶄露頭角。她2009年參加聽障奧運單車項目已三獲第四名,2011年更進一步,贏得聽障世錦賽奪冠,多年來一直深耕鐵人三項運動,是她長期堅持的項目。「聽障體育選擇的項目都是鐵人三項的三個項目,和我原本的訓練完全不衝突。」 她強調,參加聽障賽事並未影響鐵人三項的訓練與比賽,仍隨鐵人集訓隊正常訓練、參賽,只是多了聽障類賽事的參與。
談及未來賽程,許朗表示將繼續參與鐵人三項賽事,包括日內參加在大馬的比賽、亞錦賽、世錦賽,全運會則需等待安排。此外,她還將備戰東京舉行的聽障奧運,在鐵人三項與聽障單車賽事中雙線並行。
許朗日常生活要壓縮時間分給訓練和休息,又要照顧好自己。
迎接生活上的挑戰
從比賽場回到日常,許朗也是一名普通公務員,今年工作特別繁重,除了上班日要加班,周末亦須要加班工作,夾在工作與練習之間,「鐵人」亦偶感疲憊。她:「很多時要晚上八、九時才下班。」堅持訓練唯有壓縮休息時間,甚至很基本的日常煮飯、打掃時間,在許朗那個只有工作和訓練,兩點一線的時間表中硬生生地擠出來。「有一段日子因為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每周有三日要食外賣,這種生活“捱”了兩個月,我支持不了……」
許朗樂於參加多款不同賽事
殘奧運動員不是天生的「超人」
無論是鐵人,又或是世界冠軍,始終是凡人肉身,再加上許朗聽覺問題予她生活上的種種難題,正是這些凡人的掙扎與堅持,讓「鐵娘子」的稱號有了更沉實的重量。當她拖著加班後的疲憊身軀走向訓練場,當她為了擠出訓練時間啃著外賣,當她用手勢和文字克服溝通障礙與教練交流 —— 這些藏在獎牌背後的日常,恰是殘奧運動員最動人的注腳:他們不是天生的「超人」,只是在命運設下的關卡前,選擇用比常人多百倍的拚勁,把「不可能」變得「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