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力特強的冰球選手們  仍在堅持 等待佳音

身為軍火隊隊長,梁俊光談起停辦三年後重啟的聯賽,語氣裡滿是複雜的情緒。這項已舉辦超過十年的賽事,因疫情中斷三年,如今再度開賽,隊員們既興奮又感慨——比賽的每一個片段都承載著球隊昔日的共同記憶。

A3  那怕是再簡單的場地,只要近便在澳門,仍是冰球員夢寐以求的主場。.jpg

 那怕是再簡單的場地,只要近便在澳門,仍是冰球員夢寐以求的主場。

熟悉的小場換成了大場

復賽後的賽場從熟悉的小場換成了大場。「在大場打球確實更暢快,戰術能鋪得更開。」梁俊光感觸地說:「但隊員們仍忍不住懷念舊場地,那個用了十餘年的小場,三人配合一個守門員的緊湊佈局裡,藏著我們成長中的冰球故事。新場地雖能容納四人配合,規格尚未達標準,只是鄰近地區最便捷的選擇。」

B1 梁俊光感慨地指球員仍對昔日球場有滿滿的回憶.jpg

 梁俊光感慨地指球員仍對昔日球場有滿滿的回憶

剛結束的聯賽中,軍火隊拿下成人組季軍。這是個計分制賽事,意在延續亞洲冬季運動會的熱度。對梁俊光而言,成績之外,更珍貴的是重聚的機會:「為了這場比賽,我們提前半年召集隊員,專程去珠海參賽。大家各自被學業、工作拖著,能湊齊人太不容易。」

自今年二月亞冬會至今,隊員們的訓練強度因生活瑣事有所下降。但聯賽一結束,全隊已迅速投入《紅包杯》備戰——這項賽事水準與球隊實力更匹配,隊員們正逐步恢復訓練強度,磨合戰術。

 B2 多年在非標準場地打拼,梁俊光練出了超強適應力.jpg

多年在非標準場地打拼,梁俊光練出了超強適應力

最大的心願:擁有本地永久冰球場 

球隊最大的心願,是擁有澳門本地的永久性的冰球場。按現時政府公布無論三個臨時體育場地,又或重建的蓮峰球場都沒有他們的份。「現在去珠海訓練,路途遠,不少隊友慢慢就離開了。」梁俊光坦言,儘管總會、家長和媒體一直在推動,坦言能做的差不多做盡。「以我見解外界對冰場的關注度十足,就算不為我們練習或比賽,但坊間還是期望可以多一個休閑好去處。「政府也有他的考量的。」

多年在非標準場地打拼,讓球隊練出了超強適應力——「在非標準的場地都能打,換個任何場不算甚麼。」但這份「強項」背後,還是期望能在「家門口主賽場」的渴望:「什麼時候能在澳門訓練、比賽,不用再算著過關時間趕場,隊員們才能真正安心留下來。」

沒有怨言 只有期待 

從非標準的舊場三人配合到新場的四人戰術,面對疫情、拆舊場致使沒有澳門自家的場地訓練,梁俊光象徵了一班最會「適應」變遷的冰球員,在作出遷就的同時,努力、盡力做好自己,沒有怨言,只有期待

C2 見識過外國球員練習,古曉童更堅定他喜愛冰球的決心。(受訪者提供).jpg

見識過外國球員練習,古曉童更堅定他喜愛冰球的決心。(受訪者提供)

古曉童:從冰場少年到留學追夢

十八歲的古曉童剛完成從U18到成人隊的跨越,在近期重啟的聯賽中,這位有著十一、二年冰球經歷的年輕運動員,既享受著賽場的激烈氛圍,也對未來滿懷期待。

A5 冰球運動的速度感和「酷」感,或者要體會過才明白。(受訪者提供).JPG

 冰球運動的速度感和「酷」感,或者要體會過才明白。(受訪者提供)

大眾溜冰班初嘗冰球樂

在六、七歲那年的暑假,古曉童在大眾溜冰班偶然接觸到冰球體驗活動,「覺得拿著球棍在冰上滑行的樣子很酷,一下子就迷上了。」這份最初的新鮮感,成了他堅持十多年的動力。從U18梯隊到如今躋身成人隊,冰場見證了他從懵懂孩童到青年選手的成長。

曾在加拿大參加過兩周特訓的他,至今對當地選手的技術細節印象深刻:「他們的控球和配合特別細膩,能明顯感覺到差距。」這段經歷不僅讓他看清自身不足,也讓他對冰球運動有了更立體的認知——「當地的冰球氛圍和傳媒關注度,都讓我感受到這項運動的多元面貌。」面對差距,古曉童沒有退縮,反而更堅定了「邊學邊練」的心態:「每次看到別人的優點,就知道自己該往哪使勁。」

C1 古曉童)連選大學都要有冰球隊.jpg

古曉童連選大學都要有冰球隊

負笈海外  仍繫冰球

高中畢業後,古曉童將在8月底赴加拿大攻讀機械工程專業,所選大學有著實力強勁的校冰球隊,排名在全國前十之內。「加拿大幾乎每所大學都有冰球隊伍,這也是我選擇這裡的原因之一。」他已計畫申請加入校隊,或通過校外俱樂部延續冰球生涯,「就算讀工科會忙,也不想放棄冰場。」

談及剛結束的聯賽,他笑著說:「比賽氛圍和平時訓練完全不同,大家都拼得更激烈,這種緊張感特別難忘。」現階段,他正抓緊時間和現有隊友加練,為留學前的最後一段共同訓練留下更多回憶。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