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欣聞粽飄香 端午賽龍寓吉祥 感受氣氛人舒暢 人生追求是健康

「重五欣聞粽飄香,端午賽龍寓吉祥。感受氣氛人舒暢,人生追求是健康」。

 南灣湖畔擂鼓揚旗  歡聲一遍

 舉辦三天的「澳門國際龍舟賽」經風沐雨和日曬雨淋之後於本月22日端午節圓滿閉幕。合共138支隊伍參加,包括來自澳洲、泰国、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和内地高水平隊伍薈萃濠江,與本澳一眾勁旅賽龍奪錦,南灣湖畔擂鼓揚旗,歡聲一遍。

 爲了節日歡樂祥和氣氛,今年澳門國際龍舟賽邀請了多個文化藝術團體在賽事舉行期間表演,掀起了溫馨嘉年華式活動氛圍,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旅客觀賞,充份感受到端午節日的歡樂氣氛

 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體育活動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體育活動,是一種具有濃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增強人民體質,提倡集體主義,培養勇往直前、宣揚堅毅精神的體育運動。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澳門四面環海,具備得天獨厚的賽龍舟地理優勢,端午節龍舟賽是澳門最精彩的體壇盛事之一,在社會上影響廣泛。賽龍舟是澳門一項十分古老的民間體育活動。早在一八七四年的七月六日,《申報》曾登載了一則消息:「今歲澳門之華人於葡節日競龍舟,各船戶無不升旃賀節 ,熱鬧異常。當年駛龍舟前後,凡有數艘,棹槳沖波,口鐃沸水,追風躡電,各竭其長。方噴噴為之歎賞……」。可以想像到當年澳門海面上盛大的民間划船比寨的場景,可以感受到一百多年前那人頭攢動,旌旗揮舞,鑼鼓喧天,百舸爭流的熱鬧氣氛。

  在澳門路環譚公廟內(譚公廟建于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藏有一件魚骨雕制的龍舟,長約四尺,裝有龍頭、龍尾、錦旗、鑼鼓等,是譚公廟建廟之初漁民們奉獻的禮品,龍舟的主體是用鯨魚的頭骨雕成,鯨骨龍舟是澳門人喜歡賽龍舟的歷史見證。。

 澳賽龍活動可追溯到四十年代

 根據資料,澳門賽龍舟活動可以追溯到四十年代抗戰勝利之後,進入六十年代,海角泳場曾經主辦龍舟賽事,賽程由新口岸泳棚對開的斷基至遊艇俱樂部來回兩圈。七十年代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主辦龍舟競渡,由當年的澳葡總督伊芝迪、社會名流何賢和何鴻燊向「神龍」、「海龍」、「蝦龍」三隻龍舟點睛。八十年代澳門政府旅遊司與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合辦「第一屆國際龍舟邀請賽」,邀請了珠海、澳洲、新加坡、香港等外隊參賽,盛況空前。九十年代末澳門回歸祖國後,龍舟運動有了新的發展。參加澳門龍舟比賽的隊伍逐漸增加,澳門原來的兩大龍舟賽事,即澳門龍舟競渡大會和港澳龍舟邀請賽統一舉辦 ,合稱為「澳門國際龍舟競渡大賽」。二千年六月七日,澳門特區舉辦首屆「庚辰年澳門國際龍舟公開賽」在葡京酒店對開的人工湖舉行,這同時也是體育發展局初次承辦澳門大型龍舟賽事。

 節日在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又稱重五節,每年五月初五的龍舟競渡,相傳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的諫議大臣,他宣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朝庭貴族強烈反對,最終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生命譜寫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異常哀痛,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自此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就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重五群龍鬧海時,宣示端陽愛國詩。一曲懷沙傳心意,紀念屈原世間知」。

 ---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