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計劃"學生制作專輯展才華 關心社會 走進社會 報導社會新動態

    由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及澳門體育記者協會合辦的“校園記者計劃”由於疫情關係,一度停辦,今年復辦,一班校園記者經過兩個多月在課堂學習有關傳媒工作的知識及技巧,然後親身走到社會上制作自己的專題報導專輯,並於上週六及週日向評審展示他們的作品。

教青局代處長余漢生(前排右一)到場為同學打氣並與報刊組同及訐審合照

    活動旨在提升青年參與社會的能力

    “校園記者計劃"活動,目的是在於提升青年參與社會和關心社會的能力,透過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面授相關知識及讓學生親身參與採訪工作,提升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活動同時培育青年的全人發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渠道,讓擁有不同潛能的學生透過活動展現才華。

2021/2022 學年校園記者計劃的培訓從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間舉行,共有十九間學校共一百零八名高中學生參與,課程安排本澳資深記者及專業導師主持教學,培訓內容包括,電視節目及多媒體新聞的製作、攝影技巧入門、新聞寫作及採訪技巧,錄影室直播實習等,讓學生在實踐採訪之前,對新聞採訪工作有一定的基礎和知識。課程完結後,每一間參與學校學生分組制作一報刊或影視新聞專輯參加課程續後的「專題制作」比賽,賽事將決出冠,亞,季軍及優異獎。

影視組同學及指導老師與評客會照

十九組同學各有社會關心事

活動一如過往,分為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兩個組別,讓學生挑選自己的創作平台,製作專題報導作品。今年的專題制作主題為“齊思考,共規劃",十九組的作品內容都十分廣泛及貼近社會,分別有探討學生出路的“澳門中學生升學意向",有關注疫情下澳門狀況的“疫情背後下的堅守",有留恴愛國教育情況的“探討國情教育在澳門的推動",有關心澳門文化產業的“澳門藝文發展的今生來世"等。

報導會上同學分享制作困難與得著

「專題制作」的報導及評審大會於二月十九及二十日鄭觀應公立學校舉行,各個組別的同學分別出席,向評判介紹作品,解說創作意念和分享過程遇到的問題,教青局代處長余漢生亦到現場為同學打氣。

報刊組報導具有立體感  影視組制作水平達專業

今年的報刊組只有五份作品,儘管數量不多,學生關注的題目亦十分貼近社會。兩位評審,華僑報總編輯梁智生及澳門日報副總編輯司徒偉業都讚揚學生在制作上的用功,採訪上能從多角度報導,使專輯更具立體感。然而,兩位評審都慨歎現時青年學生較少閱讀報刊,因此報刊排版對學生來說是個新挑戰,各組別未來可以在這方面有待加強。

報刊組評審司徒偉業(右)及梁智生均概嘆現時學生較少閱讀報刊

影視組方面共有十四組同學參與制作專輯短片,兩位評審澳門日報影視組編輯楊冠傑及鳳凰衛視駐澳記者岑慧琪都表示今年的參賽作品水平整體都較以往為高,部份作品無論在拍攝技巧,取景角度,配樂配音都接近專業水平,反映學生們越來越喜歡電子媒體創作,偏重於影視組的制作。


影視組評審楊冠健傑(右)及岑慧琪表示同學的影視制作水平都較以往為高


報導大會可增強同學面對群眾的自我表達信心

教業同學制作抗疫專輯為澳門加油

氹仔坊眾學校同學簡報制作過程

培正中學簡報得著與困難

   至於“校園記者計劃”的各個獎項最終花落誰家,就要留後待三月十八日於澳門科學館舉行的頒獎禮上揭曉了。


報導會上同學談得著 簡報型式多心思

“校園記者計劃”報導大會讓一班同學透過簡報型式講解他們的創作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得著,主辦單位亦希望藉簡報型式讓同學練習面對群眾表達意見理念及應對評審的技巧,增強他們對自我的信心。

獲授身份」,“放膽”去採訪

報刊組的菜農子弟學校的五人小組選擇了探討實體書店“後網絡時代下,澳門實體書店現況與轉型”作為題材,組員黃仲賢表示非常難得有這個機會在課程中有系統性地學習到制作一個報刊專輯的各種技巧,同時亦能給予他們一個 “校園記者”的身份,使他們能“放膽”去書店或相約對象作採訪工作。

菜農同學有了身份,可放膽去做採訪。

尋找訪者有困難  有幸遇上好客東主

聖若瑟六校的四位同學選擇了探討疫情下澳門餐飲業情況的“疫情下的飲食”為影視專輯的題材,同學表示從課程及實習中獲得廣播新聞制作的基楚,對日後修讀學科上有所幫助。同學們亦稱雖然在尋找受訪者中出現困難,但亦遇到一位非常友善好客的餐廳東主,訪談過程十分輕鬆,訪後更主動邀請同學嘗試他們的食品。

浸信同學以話劇型式作簡報

話劇型式作簡報  源於澳門漁業的發展

簡報會上各組同學都很有創意的制作他們的簡報,影視組浸信學校六位同學更以一個在船上向前探索的話劇型式,來表達他們制作探討學生如何作人生規劃的“吾生有「涯」”專題報導旳過程。同學們表示用這個型式是因為感覺到澳門是一個從漁業發展過來的地方,因此便構思用這個從船上向前航行探索前路的話劇型式作表達。同學們亦表示在制作過程中採訪了不同人物,瞭解到他們的工作,對他們未來發展方向亦有所啟發。

採訪的過程中發的用影像說出對回歸二十年的看法。他們以“二十年來家國”為題,訪問不同界別,包括澳門退休漁民、內地留澳的老師,外國回流的工程師,以及澳門青年創業家,分享各自對回歸的感受。

讓一班中學生,有機會親身一嘗記者滋味。不過當中不少學生都沒有相關的經驗和技巧。“萬事起頭難”,報刊組和影視組的同學們,又遇到過甚麼困難呢。

來自報刊組,主題是“文創征途‧百川成海”的培道中學同學,分別是林孝姿、黎穎儀、周曉彤、黃海婷、馮懿、劉威成。六人坦言今次是首次參與採訪、寫作和排版工作,並獲得寶貴經驗。「起初要構思題目時很頭大,定下“文創”主題後亦不知道該如何開展,幸好大家一邊做一邊學習,慢慢摸索到想做的內容。」

或繼續業餘寫作

眾人認為,當中最難的部份是採訪前的準備,訪問的題目亦花了不少心思去構思,務求令訪問內容更吸引人。他們都指,未來未必會考慮做記者,但期望以一個業餘興趣的性質,繼續精進寫作和排版技巧。

影視組之一,以“愛在古早味”為主題的聖若瑟教區中學,則分別有何芷彥、歐慧蘊、鄭蔓瑩、楊佩玲、胡啟健和何子軒。六人的題材定位社區食店,認為就近身邊易於取材,但偏偏被器材“考起”。

拍攝經驗欠奉

「我們當中沒有人懂得拍攝技巧,可謂完全零經驗,甚至最初拍的一些片不能用。」雖然如此,但一班人並沒有放棄,付出更多時間和心血完成作品。「最終能夠完成作品,我們真的很激動,過程中遇過不少麻煩和困難,但總體而言十分好玩。」

嘉諾撒聖心中學的徐慧琦、劉慧儀、區芷瑩、陳碧琪、關雅文與廖婉錡,則是另一組影視組組別。她們特別選擇教育題材,“教育孩子有方法 社會未來由他創”,結合家長、老師和學生三方面的意見,探討更好的教育方式。

一班女孩表示,拍攝影象是個全新體驗,大家都很喜歡參與其中。不過過程中不少想做的案例最終都不接受訪問,令作品未如最初期望。她們更指,雖然雖然有趣,但就不考慮投身成為記者。「做記者要很全能,各方面的知識都要兼顧,加上責任很大,所以覺得自己不太適合。」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