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煞科的世界桌球錦標賽,締造了可堪玩味的故事,有勵志、有失落,亦有無奈與盼望。
趙心童的勵志故事
第一個勵志故事由廿八歲的中國球手趙心童所編寫。早年成名的他,二0一六年晉身職業球手之列,成績越戰越勇,豈料二0二二年被查出參與中國球手打假波案,世界職業桌球總會二三年六月宣判,趙志童是被懲處的十名中國球手之一,一度被罰停賽兩年半,幸他初期承認指控、沒直接打假波,刑期縮至一年八個月,乃受罰球手中刑期最短的一人,趕得及參加今屆桌球世錦賽。停賽期間,趙心童保持每天八小時訓練;去年九月停賽期滿後,沒排名的趙心童由業餘賽打起,今次世錦賽亦以業餘球手身份出戰,結果由資格賽一路過關斬將,連贏九場封王,當中曾擊敗了奧蘇利雲、威廉斯等巨星,成史上首位來自中國、亞洲的男子世界桌球錦標冠軍,震驚體壇。趙心童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該有容錯空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努力與堅持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奧蘇利雲的失落故事
第二個故事叫失落,發生在香港。綽號「火箭」的七屆世界冠奧蘇利雲,去年經優才計劃取得香港身份證和居留權,無論港府以及他個人都大力宣傳,被視為香港吸引世界頂尖人才的省招牌之作,奧蘇利雲的香港卓球學校如箭在弘,對香港大讚特讚。怎料敗走世錦賽後,奧蘇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將暫居中東而非香港,港府很是尷尬。奧蘇利雲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事不能勉強,一個城市真正有吸引力,什麼頂尖人才都會自來;一項運動也不能靠一兩個球星或者巨星就「掂晒」,打好基礎最重要,香港本土桌球其實並不差。
澳門的無奈與盼望故事
第三個故事:無奈,講的是澳門。本報早前為澳門桌球做了一個專訪,道出了澳門桌球界的自強不息。桌球確實具有魔力,幾十年來在澳門都有一班支持者,不同年代的年輕人都曾趨之若鶩。澳門桌球近年引入了很多新舉措,有一定成效(詳情可看相關報道),但最大障礙仍然是十六歲才能進入桌球室的法律規定,大大影響了青訓梯隊,此乃致命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政府因應桌球運動推廣,康文署二○二四年二月成立工作小組。經研究後,今年一月廿四日公佈,將接受符合要求的持牌桌球館申請,放寬青少年進入桌球館的限制,包括將最低年齡限制由十六歲下調至八歲;放寬限制青少年進入持牌桌球館的時間,由現行晚上八時至翌日早上十時縮短至晚上十一時至翌日早上七時;並允許穿著校服的人士進入持牌桌球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都什麼時代了,為何還要戴上有色眼鏡,去看一項全球範圍內皆廣受歡迎而且健康的運動?港府的做法值得澳門參考,為澳門桌球打開大門。
—- 甄慶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