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教與學 Teaching and Learning

   日前,小兒子向我抱怨說,他與A同學在校內共同創立的科技硏究社,似乎不像從前般受歡迎了。同學們都不再怎樣踴躍參與。他告訴我主因是大家再沒有興趣單單聽著A同學指示他們怎麼樣去做,卻總未能放手讓同學們有機會嘗試,真正落手落脚去實習。我問為什麼A同學要這樣做?小兒子给了我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原來A太多顧慮又或考慮太過週詳了,完全不想讓同學們有犯錯的情況。小兒子三番四次告訴A,若不放手讓同學們實習,當然可以避免犯錯機会,但大家定會感到沒趣,不想再浪費時間參加這樣乏味的課外活動。

老師都會犯上的錯誤

   很多在職老師都會犯上同樣錯誤。他們對自己所教的課題不論有多深切的認識,假若在課堂上,祗管自顧自長篇大論地講解,派發厚厚的講義,或展現出一大堆色彩繽紛卻無甚用處的power point,估計學生們的學習興緻不會有所提高。

   傳統的教學文化典範,總是老師一面倒的在教,學生於别無選擇的情況下,都是被動地去學。美國加州大學教授Dr.Jawa作了一個比喻。他形容教學就好比老師给予學生的一杯水,要求學生把那整杯水照單全收地灌下肚裏。假如這是優良正確的學習方式,那每一個學子都應拿到頂尖的成績二。

灌輸知識不能直接輸入

   灌輸知識真的可以這麽直接了當嗎?不可能吧。 資訊傳遞的處理绝對有别於將整杯水一滴不漏地灌下肚裏去,或用一個USB drive把整份擋案拷背過來。老師努力去教,但學生卻未必可以照單全收。正如學騎單車一樣,不能單靠講解如何平衡和把控,總要實際體驗和練習,甚至擦傷一,兩次才可以學會。

學習在本質上,會给與我們一定程度的滿足感。當我們學到一些新知識,知多一點新事物,大家自然會雀躍萬分,更擁有一份成功感。事實上,大部份的學習,並不需要別人過多的指導;採用自我學習的方式,也可以獲得很好的成果。

   Dr.Jawa又舉出兩個簡單例子。其一便是小寶寶學行的實例。小寶寶從四腳爬爬,試着自己站起來,再開始踏出第一步。小小人兒總是行一步行,跌一步, 踫踫撞撞,慢慢從實際行動中,學會自行走路。你我皆是這般成長。


從旁鼓勵 加以協助

另一例子便是娃娃學習語言的情況。通常沒有接受什麼正式指導,自自然然便學會與人溝通對話。父母在家裏閒話家常,日子久了,耳濡目染,小寶寶便牙牙學語。 父母亦不會特別在意去指導甚麼語文文法吧。小朋友潛移默化,學會流利地與人溝通。當然父母家人多會從旁鼓勵,協助他們多聽多講。假若他們講錯了字,或發音有誤,大家都唂醒一笑置之。對小娃兒不但不會责備或懲罰,反而覺得有趣,有時甚至模仿他們的錯誤發音去逗逗他們。那怕像在課堂裏,學生犯了錯都被老師扣分或責罰。 難怪同學們盡量避免犯錯,甚至不求甚解,但求搬字過紙。 到頭來未能好好領悟學習之樂趣, 甚至影響到日後之發展。

提高學習的興趣和過程

   因個人興趣,要尋找有關的新知識或技能在今日科技發達的時代,可謂輕而易舉。教育工作者通常衹着重課程内容和講座题材等,往往不惜花大量時間備課,務求做到内容既充實且豐富。卻不曾考慮要提高學子們學習的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需求。口若懸河去「講課」,並不代表學生會學得多。 以學習為本,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再因應施教,定必事半功倍。

鄒錦珍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