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小記者月杪頒獎 水平提升 愈見心思

一年一度“校園記者計劃”踏入第六屆,今屆活動已近尾聲。一班小記者運用過去三個月,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和技巧,製作出每組的專題。無論是報刊組抑或是影視組的作品,一眾評判都認為,學生的水平不斷進步,期望他們從中感受到做記者以及創作的樂趣。

由教青局主辦的“校園記者計劃"活動,目的在於提升青年參與社會和關心社會的能力,透過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面授相關知識及讓學生親身參與採訪工作,提升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度。活動同時培育青年的全人發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渠道,讓擁有不同潛能的學生能透過活動展現才華。

“校園記者計劃”吸引逾百學生參加。

 影視組評判和學生們大合照

十九學校逾百學生參與

今年度的培訓從去年十月至今年二月期間舉行,內容包括培訓課程及專題報導比賽,對象為本澳高一及高二年級學生。今年參加的學校合共有十九間,有逾百名學生參與其中。活動一如過往,分為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兩個組別,讓學生挑選自己的創作平台,製作專題報導作品。

適逢今年是澳門回歸二十周年,因此作品主題,亦特意安排為“回歸二十載"。各組別上月底在鄭官應公立學校進行作品簡介,不少評判都讚賞學生的能力和創意。

活動分別邀請影視組評判,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尹德剛、澳門廣播電視有限公司新聞部編輯李傑奇、鳳凰衛視有限公司澳門區特約記者岑慧琪。以及報刊組評判,華僑報總編輯梁智生、澳門日報副總編輯司徒偉業和澳門體育週報總編輯方念湘,點評各組學生的報導。

 “校園記者計劃”旨在鼓勵學生參與和關心社會。

報刊組簡而精

今年的報刊組只有四份作品,儘管數量不及過往,但水平卻有提升。「今屆報刊組的作品數量最少,但平均的水準最高。過去幾屆的水平都會出現明顯參差。但今年沒有這個現象,可以看到同學們都十分認真。」梁智生認為,畢竟報刊排版對學生來說是個新挑戰,各組別未來可以在這方面加強。

而另一位報刊組評判司徒偉業,亦讚揚學生的採訪角度。「見到不同組別學生都有訪問,有些更會訪問遊客,令報導有主有次,更加立體。」不過,他亦建議學生分清楚報紙和壁報的分別,避免一些基本的版面設計錯誤。

報刊組評判和學生們大合照


氹仔坊眾學校


 報刊組評判梁智生()和司徒偉業。



影視組表現力強

至於影視組方面,今年作品共十五份。評判之一的尹德剛指,反映學生們越來越喜歡電子媒體創作。「同學們拍攝的手法、表現的能力都做得很好,部份的採訪問題亦見到心思。不過,有些組別可能太貪心,題目定得太大令主題不集中,下次再做專題可以嘗試收窄一些,挖深一點。」“校園記者計劃”的各個最終獎項,到底花落誰家。要留待本月26日下午5時於澳門科學館揭曉獎項及頒獎。



影視組評判(左起)李傑奇、尹德剛和岑慧琪。

澳大附屬學校

新生代追溯前塵  講回歸二十年話題具挑戰

“校園記者計劃”的課程暫告一段落,報刊組和影視組的各組學生,在簡介完作品後總算鬆一口氣。從學習、構思題目、到採訪和製作成品,每組同學都付出不少時間和努力。一班00後的學生,卻要做回歸二十周年的專題報導,他們在當中遇到甚麼困難和挑戰呢。



 浸信中學一班2001年出生的學生,藉活動認識回歸。

來自澳門浸信中學的六人小組陳漢源、鄒展博、林君歷、楊海龍、高敏婷和霍詩慧,選擇用影像說出對回歸二十年的看法。他們以“二十年來家國”為題,訪問不同界別,包括澳門退休漁民、內地留澳的老師,外國回流的工程師,以及澳門青年創業家,分享各自對回歸的感受。

從採訪中學習更多

「整個團隊付出很多時間去創作。由拍攝、採訪到後製,一步一步慢慢完成。很高興認識到回歸前後的變化,感受到澳門回歸後越變越好。」小組的作品拍攝技巧受到評判的讚掦,原來他們一直都在本地不同的影片創作活動學習和磨鍊,才有高水平的實力。不過,各人都指對採訪技巧不熟悉,未來會繼續在創作路上加強。


培正中學“微空間”創作小組,未來會繼續影像創作。

從錯誤中改進

另一組同樣選擇電子媒體創作的是,培正中學的區樂熙、李家賢、林曉俊、梁曦文和劉華睿。他們新穎又有創意的作品題材,連評判都表示“色香味”俱全。事關小組揀選“遺城「味」力”,以土生葡菜作為介入,講述回歸二十年的變化。

他們認為,透過在「校園記者計劃」活動中,可以和其它學校的學生互相交流學習,是一個進步的好機會。不過,小組成員坦言平日集中在影片創作,對新聞片段的要求不了解,因此犯下不少基本錯誤。今次會以吸收經驗為主,未來增強小組各人在不同範疇的能力。

 勞校以“十五年免費教育”作專輯題目。

而在報刊組方面,勞工子弟學校的呂少群、郭琪琪、彭詠珊、陳淑樺、何泳詩,就特別選擇切身的“十五年免費教育成果”作為題目。各人都表示,在整個專題的策劃中都接觸很多新知識,最終得出成品亦不容易。

「排版方面我們很不純熟,因為當中克服很多問題,做出不同的修改。全賴一組人分工合作,才能讓作品面世。」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