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女排賽改制雖仍具叫座力 對承辨區推動發展須深入思考

世界女子排球聯賽第二站,再次來到澳門,周四晚已圓滿結束;今屆澳門仍然有球迷熱捧的國家女排,再加上韓國、泰國和比利時三支隊伍,論戲碼見仁見智,如果喜歡排球的朋友,這是每年難得國際級水平的女排賽事,特別有國家隊撐場,點都有一定的『叫座力』,只不過國際排聯,為遷就男排的賽事,將女排的比賽移到周中舉行外,每天頭場的時間更是『返工返學』,大約三、四點多的時間,這確實令想捧場的球迷有點『為難』,即使放工放學立即奔去球場,可能第一場已經賽完,只能夠看到當天第二場賽事,幸好對於本地的粉絲來說,國家女排的比賽,仍安排每晚的七點半舉行,總算不至出現『冷場』。

澳承賽事已超廿屆

現在更改名為世界女子排球聯賽,前身就是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雖然基本每年都有一站在澳門舉行,過往咁多年,只是偶爾先有一次未能在本澳上演,而過往澳門更曾舉辦過總決賽,可見國際排聯對本澳承辦賽事的組織能力、甚至現場氣氛等等因素,都是非常認同;澳門自一九九四年開始,已經舉辦這項賽事超過二十屆,不論在『行內行外』,都是『叫好又叫座』,從最初免費派飛的文化,已形式『買票』的氛圍,要知道這一點,在澳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讓球迷『自掏腰包』出錢去買票入場,第一肯定賽事的吸引力有一定級數,第二就是售票反應熱烈,而主辦單位可以不需靠『派飛』來充撐場面,所以球迷想睇,就一定要自費買票,這點相信是澳門體育文化發展過程,一個重大的突破。

成女排的『睇波文化

除了營造了『買飛文化』,過往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也為澳門建立了一個『睇波文化』,當然在這個建立過程中,國家女排每次的到來,都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取決國家女排在奧運會和世界賽的輝煌成績,以及陣中的『明星』效應,另外,過往到來的隊伍,都是非常強勁,如古巴、巴西、俄羅斯、美國等,每次總有至少一隊與國家隊『爭崩頭』的隊伍,而另外兩隊也有一定的實力,這樣球迷自然『睇得過癮』,而且可以凝聚一股力量為國家隊打氣,『大叫又拍掌』,綜藝館『掌聲如雷』,即使街外人經過,都可清脆聽到這股震撼和熱鬧的歡呼聲,加上過往屆屆都有電視直播,在各種元素的包圍下,自然形成一種女排的『睇波文化』。

省靚『體育遊』的招牌

而對於澳門其中一個施政方針,過往每屆的女排賽事,都為我們省靚『體育推動旅遊』的招牌,事實上,當女排的比賽安排在周五至周日舉行的時候,筆者親身經歷,有不少鄰近地區的朋友都委託本人『撲飛』,而且他們起碼來澳住一至兩晚,這就是澳門舉辦『盛事』目的,推動周邊的旅遊經濟,而自從女排去年改制和將賽事安排在周中舉行後,這一兩年本人就沒有收到鄰近地區朋友的『委託』,不能說這是一個整體指標,但起碼是部份真實情況,所以國際排聯在這方面,以及電視轉播的策略,從他們自身出發是絕對理解,但對於去推動排球發展和受歡迎程度,甚至促進承辦地區的排球氛圍,以及旅遊政策的扶助,可能需要深入思考。

                                頂爺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