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影萍蹤頌太平,武林薈萃見群英。行走江湖人無定,亮劍松山樹有聲。曾是輝煌臻佳境,宜將名利看鴻輕。警醒鄰埠多風雨,珍惜濠江盛世情」。(七律)。
「群英會」這名詞源自於《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赴東吳與周瑜共商破曹大計的故事。周瑜在東吳文官武將雲集的宴說:「今日此會可名羣英會」。
「名片」則由澳門打造
「武林群英會」的「名片」則由澳門打造。由澳門體育局和澳門武術總會聯合主辦的「二零一九武林群英會」在一遍掌聲中閉幕。體育局局長潘永權表示,武林群英會至今已連續第四年舉辦,獲得澳門民眾歡迎和支持,達到了預期效果。雖然天氣欠佳,但活動內容精彩多樣,沒有影響民眾對武術的熱情。
自古相傳,俠之大者,為之大俠;俠之隱者,稱之俠隱。古之武林俠士,有喜歡遊俠鄉野,仗劍江湖,除惡務盡,鋤強扶弱,視為「小隱」。有喜愛閙市棲身,設館授徒,揚名立萬,弘揚國術,視作「中隱」。有喜歡報効朝庭,安邦靖國、保家衛土、戍守邊關,視之「大隱」。
有人認為,有能力的人借助於鄉野環境中審時度世,暫棲身於桃源世外,這是「小隱」。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藏於市井之中,這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頂尖的人選擇隱身於朝廷之中,雖處於喧囂時政,卻能大智若愚,這才是「大隱」的真正隱者。但亦有人覺得,看破人生的人,才往往想過隱居的生活,與世無爭,所以有人解甲歸田。這是「小隱」。隱居在喧鬧的市井中,視他人與嘈雜於不聞不見,從而求得心境的寧靜,這是「中隱」。在朝為官,面對塵世的汙濁、傾軋,勾心鬥角卻能保持清淨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悠然生活,這才是「大隱」的最高境界,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隱士。
展示出高手在民間的風采
由朝野合辦的「二零一九武林群英會」,既有引人矚目的「中國功夫世界搏擊冠軍賽」和「一帶一路龍獅邀請賽」,展示出高手在民間的風采;亦有武俠風雲的《笑傲江湖》、《臥虎藏龍》及《武林至尊》的表演,詮釋了何為俠義精神。
社文司譚俊榮曾指出,武術與澳門素有淵源,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澳門新花園泳池舉行的「吳陳比武」,成為不少小說和武俠電影的靈感源泉。
澳門武術源遠流長,名家輩出。據資料考究,三十年代是澳門武林驚鴻一現的年代,一九三七年淞滬開戰,蔡廷鍇率領十九路軍與日寇浴血奮戰,勢危之際挑選出六名大刀敢死隊員夜襲敵營,敢死隊員炸彈纏身,手握大刀,人人視死如歸,其中有位著名的大俠叫李福五,他是澳門柿山結義堂國術健身會的開山祖師爺,投奔十九路軍後擔任六十一師一百二十二旅第六團武術教官,在淞滬血戰中一戰成名,門徒遍佈全世界。
澳門武界百花齊放的年代
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是澳門武林界百花齊放的年代,日寇侵華鐵蹄到處燒殺搶掠,國內武林界名師紛紛避禍濠江,設帳授徒,弘揚國術。其間傳播影響最廣的中國武術擂臺賽,是一九五四年澳門的「吳陳比武」,澳門白鶴拳健身院院長陳克夫與香港太極拳宗師吳公儀比武。這是武術史上,第一次有確鑿文字記錄,且有照片、視頻為證的比武。當年香港《大公報》對此次比武的報導,寫得非常詳盡。通過這場“慈善比武大會”籌得二十七萬善款。這場“吳陳比武”影響深遠,雙方以“不勝、不和、不負”收場。出人意料的是,梁羽生看到港澳華人對武術的熱衷,寫下《龍虎鬥京華》,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次年,金庸也開始連載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澳門武術界百家爭鳴的年代,國內的移民潮造就了澳門武術水準的促升;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是澳門武術走向國際化的年代,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日,由澳門廿八個武術社團投票,選出楊樹森、徐東海、李文欽、文重光、尹君樂、阮愛武、李毅成七位人士擔任成立澳門武術總會籌備委員會委員,統籌各項籌辦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協商蘊釀,一九八七年六月廿八日,由何厚鏵任首屆會長的澳門武術總會正式成立,同年九月加入亞洲武術聯會和國際武術聯合會。一九八九年李文欽在世界武術錦標賽為澳門奪得第一面銀牌,一九九零年黃東陽在亞洲運動會為澳門奪得第一面銅牌,掀開了澳門武術走出亞洲、邁向世界的序幕。一九九五年黃光臨和李菲在美國舉行的世界武術錦標賽上先後勇奪金牌。
回歸之後走向輝煌時代
回歸之後是澳門武術界走向輝煌的時代。韓靜、賈瑞、黃燕慧、蔡良蟬、朱志偉、尤俊賢、莊嘉成、黃俊華、李禕等在世界武術錦標賽奪得個人項目冠軍。賈瑞、黃俊華在亞運會勇奪金牌。一批又一批的澳門武術健兒在世錦賽、亞錦賽、東亞運、亞武運、世青運、亞青運等大賽披金帶銀獲銅,為澳門爭光。
冀延續輝煌 推廣澳武成就
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四年前表示,武林群英會活動隨著經驗的累積,希望未來活動會延長為一星期,並每年舉辦。
希望明年的第五屆武林群英會,能夠將「澳門武林」的輝煌歷史增加為其中一個重要的主題,讓國內外遊客和本澳市民,尤其是年青人,能透過「澳門武林」認識澳門武術的發展史和澳門武術界取得的成就。
「群英論武聚雲煙,笑傲江湖年復年。心聲蘊藏情和義,光輝再續艷陽篇」!
…… 漣 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