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體育訓練新里程 精英訓練模式待探究

    正式從2017年動工,今年九月已大致完成第一期工程的運動員培訓及集訓中心,上星期在特首崔世安及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主持揭牌,並與幾名嘉賓剪綵後,一個屬於澳門體育界,特別是高層次的精英體育訓練里程碑,由此開始。回想過去歷任體育局局長,甚至之前出任社會文化司一職的現任特首,都曾對集訓中心出過力。 

能否參考內地體校模式 

    記得過去在體育局等方面的構想,是希望澳門可以參考內地的體校模式,主要針對青少年開始拔尖訓練,從學生時代已安排半天文化教育,半天體育訓練,希望可以從青少年時代用這種半職業的體校模式,嘗試打造出更專業的澳門體育團隊。然而現實是澳門很難如此實行,一方面參與人數基本比不上內地,假如只有小貓三幾隻,成本相對便增加,且亦未必保證學員一定學有所成,並能長期為澳門體育界貢獻。當然更現實的是在澳門生活衣食不缺的情況下, 又有幾多家長會送子女參加這種封閉的體校內作培訓呢? 

模式可以更靈活 

    所以目前集訓中面向的對象,以及當中的模式亦不再以體校為藍本,而是讓集訓隊,以及精英運動員有一個較為集中的練習地點。至於要從幼苗拔尖方面亦不是完全放棄,相關人士有透露過亦有打算與學校合作,讓他們安排學生在集訓中心內訓練,其餘時間亦按原屬學校的課程進行,這種合作模式似乎可以更靈活和切合澳門實際環境。 

    另外,待宿舍配套方面完善後,大約2021年左右,便可以安排有條件的選手留宿作全天候的訓練,以期望可以讓澳門的體育成績更進一歩。 

一個失笑的問題 

    不過看到集訓中心如此先進設備和環境,很多人都會問可不可以借場。這一點我覺得有點失笑。明明這是特區政府傾斜為運動員而興建和設計的,一般市民又「憑甚麼」覺得自己應該可以使用得到?很多平台或場合,不少人或真身或以網上平台發聲,聲稱政府對運動員的支援不足等,但現在政府專門為運動員建一個場館,竟然又有人想來「分一杯羹」?這又是甚麼想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