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有云:「平野冇好,好野冇平。」不過作為市民的福利,政府很多時都不過收取嚴重低於市價的手續費或票價,例如他們以前辦的演唱會、足球賽、又或者暑期活動、體育學校等,那怕是物超所值,很多時由於大家所付出的不算多,變相遇到另外一些活動時,便更容易放棄這些名額,讓政府不時大失預算,亦令到很多買不到票、報不了名的人望門興嘆。
免費派票 亦失預算
正如以前不少賽事門可羅雀,唯有免費派票,但結果不但無法保證入座率,更會令到些真正想入場觀賽的人無法入座,甚至有戲言說要派叉燒飯才能吸引家入場。
另外,像好些體育學校的報名費才一百元,對比外邊幾百元一堂課程,學生以及家長變相對課程不太珍惜,不過這樣也正常,或者政府和市民直接將報名費視為試堂的費用,用兩、三堂課來考慮及試清楚自己或者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和適合參與該個項目,總比正式報名後再來後悔和浪費時間更好。
主辦方的兩難局面
主辦方經常有這個兩難局面,一方面當然希望可以用一個用超值的價錢為澳門眾多孩子帶來娛樂和學習機會,再者亦希望培養更多有潛質的選材為澳門體育界補充新血,本為兩利。不過很多人會覺得就算半途而廢,亦不過損失一百幾十而已,也就不珍惜機會。
然而再想深一層,以政府的資源若要與民間辦的教室相比,當然是天壤之別,不如留下個活門,給社會有個自由市場機會,有些人可以花四百元去學一堂,他們覺物有所值,教練們又有自力更新的機會,或多或少都是一項給運動員出路。
政府民間 各有特色
看到香港七十多個體育項目,在抗疫期間面臨的不光是訓練上的問題,更多是他們融入了商業的元素,在這個人群都要受管制約束的時間,體育活動連帶不少需要付費的,不少人都靠體育吃口飯,政府如今與民間並行而施,亦各有特色不逾越、不禁止,也好算是留一些自由市場空間給體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