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澳體發展方向何去何從?

上周立法會辯論2021年度社會文化範疇施政方針,多位議員關注大賽車等國際賽事的直接、間接經濟效益、明年及未來澳門的體育活動、體育產業發展。社文司長未有正面回應。問題難答嗎?

問題難答 看你站在什麼角度

    是否難答,看你站在什麼位置及角度。站在官方立場,難答。首先,很難找到一把尺去量。早説過,回歸之初,澳門賭業尚未爆發,適逢20052007年要辦三個運動會,特區政府便力推體育旅遊,幾乎一手包辦、包底,搞了中葡大戰、曼聯、巴塞等幾場大騷,叫好叫座,但也搞了不雞肋,少蝕當贏,哪怕官方吹得甚行的大賽車都年年蝕本。

比賽可吸旅客

    當年,澳門知名度弱、賭味濃、旅客幾百萬人次而已,政府説,高質體育比賽可吸引旅客來澳,打響澳門名堂,洗脱賭味,不能純以賺錢為目標並論英雄,無形收益巨大。這種解釋,十幾年前勉強説得通。

今時唔同往日

    今時唔同往日,這説法已無説服力。當年的體育旅遊淡下來,就因旅客已足夠多,根本毋用體育比賽去催谷了。現在,要衡量國際賽事即體育旅遊的經濟效用,可以很簡單,看比賽是否坐滿人或者旅客,門票、贊助、電視轉播等費用及收益等是否平衡甚至有錢賺,總括而言,主辦方有錢賺就成功,蝕便失敗。與此同時,隨著環球疫情持續,經濟大衰退,庫房縮水,政府也不能一手抓、大包底了,否則就不能叫産業,而是官家的「事業」。

産業始終是私人辦的好

    特區政府現在要做的是,逐步將大賽主辦權交回民間,適當釋放場地及協助即可,儘管除博企外,現時其他公司實力有點弱,難獨力辦大賽。但産業始終是私人市場辦的好,長遠而言,其活力、經濟及社會效益遠較現時的官方主導一切為佳。   

    甄慶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