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七年,學界乒乓球男A賽事人材輩出,說得上澳門最高水平的體現。隨着何俊輝上周完成男A四連冠,畢業在即,象徵一個競爭激烈的年代結束,寄望江山自有人才出。
曾長時間青黃不接
澳門男子乒乓球曾長時間青黃不接,梁健華獨領風騷十多年,後來曾海華冒起,也曾雄霸一哥寶座一段較長時間。近六、七年男子學界乒乓球突然冒出了多名年青猛將,像早年「孖仔」張子澄、張子浚鬥王駿、蕭志康,之後便到麥天恩、何俊輝、陳梓賢三雄年代,個個都是十多歲便成名的高單冠軍。要知澳門很難才能有幾個頂級高手在差不多時期同時湧現,由學界鬥到高單,並不多見。近三幾年,澳門男單競爭比較激烈、好玩。
業餘波的死穴
可惜好景不常在。隨著這批年青好手陸逐高中畢業、讀大學,甚至投身社會工作,練波、接班、競爭等問題開始叫人擔心,例如麥天恩、何俊輝出外讀書,哪怕在內地仍可繼續練波,對手甚至更多或者水平更高,惟能否經常回澳參賽又是一個難題,這是業餘波死穴之一。
唯有行專業或職業
還有一大問題,這代球員生不逢時,在上升之際,澳門卻因國際乒聯改制,基本被拒於世乒賽門外,要在水平最高的亞洲取得入場券相當艱難。不是澳門沒進歩,只是別人行得更快,之前試驗過的專業計劃又不成功,澳門乒乓現似乎仍未找到出路。但老實説,現代體育運動唯有行專業或者職業一路,方有競爭力,別無他選,大可檢討之前計劃的問題,重新出發,否則有再好的年青球手都難以持續成長,業餘波的天花板是難以打破的。
--- 甄慶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