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動員心聲看精英計劃

與澳門劍擊小花何冰儀、何嘉瑜、女飛人呂艷蘭做了兩次體週論壇,笑聲滿堂,但笑中有淚,三人均二十出頭,如日中天,卻提早退役,體壇痛失良將,損失嚴重。當然,這是個人選擇,必須尊重,但一葉知秋,仍大有進步空間的女運動員,無法再走下去在澳門屢見不鮮,多與支援不足有關,澳門體育人心照啦。

支援不足的現象

    支援不足並非今時今日,或者只是女子運動員才有的問題,此為澳門體圈普遍存在的困境,只是女子情況更甚,當中有家庭、個人、現實以及傳統社會角色等問題,令女運動員更難堅持下去,尤其上周與呂艷蘭傾談,感受更深,返學故然辛苦,但缺乏長期資金、資源去比賽,聽在庫房水浸的澳門人耳中,格外梗耳。澳門不是有精英運動員計劃嗎?為何澳門最頂尖的田徑運動員仍“缺水”?

精英計劃兩個大問題

    呂艷蘭算是精英運動員計劃一員,但基於業餘運動員極難在100米短跑這些熱門項目中,拿到世界、亞洲好成績,繼而晉身更高資助計劃之中,故不屬全職或半職,一個月只1,500元津貼,在當今社會算什麼?這正好反映了現行精英運動員計劃至少存在兩個大問題,一、有獎先有資助,二、門檻過高致熱門項目如足球、田徑等的運動員很難得到高額資助並受惠。

                                                                                                                          在此拋磚引玉

    筆者始終認為,不論任何項目,只要運動員有潛質,且願意全情投入訓練,政府評估過後都可給予相當資助,共同制訂訓練計劃及目標,至少先令他們能較安心地訓練,若干時間後的達標者可續享資助,否則再檢討或中斷。如此,不同項目運動員,在起步階段才有較均等機會,去得到較好的資源去訓練及嘗試,實現〝先資助後有獎〞這是比較合理、公平及多元的其一做法,在此拋磚引玉。

    甄慶悅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