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參訪北京獲益良多 為未來人生規劃起積極作用

    澳門學生每年到內地參訪的機會很多,但專門以傳播、新聞及新媒體為主題,卻是機會難逢。二○一八/二○一九校園記者計劃一班獲獎學生,上月廿四至廿七到北京參訪。為期四天的行程,他們先後參觀人民日報、新華網等著名傳媒機構,亦有到內地高等學府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交流學習。無論日後是否投身傳媒行業,同學們都表示此行獲益良好,對未來發展大有幫助。

參訪團在內地著名高校清華大學留影。

七組獲獎學生齊訪京

    校園記者計劃是配合澳門青年政策相關內容,由教育暨青年局主辦、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澳門體育記者協會協辦,活動至今連續舉辦第六屆。今次訪京的三十七名同學,是從二十所學校挑選出來的七組獲獎學生。他們較早前通過記者計劃的課堂培訓,並各自以組別設計出報刊、短片等作品,成功在賽事中獲得優勝。

新華網創意工廠內的新技術,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行程緊湊 見證網絡急速變化

    回顧今次北京之旅,行程可謂相當緊湊。校園記者團抵京後首站,來到國內最大的綜合電視節目製作中心 - 星光影視園,了解現代傳媒的運作。星光影視園位於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園區內擁有先進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國內最大的電視節目製作基地,其中中央電視台百分之九十的電視節目都在這裏完成。同學們在園內參觀了“非常6+1”演播室內的節目錄製。有同學表示,在澳門難有機會看到這麼大型的錄影廠,以及先進的設備。參訪團一行還來到中國影視大樂園,體驗4D特效電影、密室逃生、特技館和動漫小鎮等影視娛樂項目。

 同學們在星光影視大樂園,體驗不同的娛樂項目。

    次日上午,校園記者團首先來到位於金台路二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參訪。網絡時代一日千里,人民日報亦跟隨變化而進步。通過工作人員的講解,同學們對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以及中央廚房的運作機制有初步了解。在新媒體中心的巨大熒幕上,見到人民日報新媒體端的資料情況,包括人民日報的微信、微博,還有用戶端,見證現今網絡的急速變化。

同學們參觀人民日報,對新媒體的運用驚嘆不止。

佩服人民日報的革新

    有別於過往在報章的嚴肅和刻板形象,人民日報新媒體的記者運用創意和心思,在軟新聞、微新聞等,應用不同互動、加添音樂或語音的形式,引起讀者的興趣,並讓他們更愛讀新聞。澳門的同學都對新媒體的運用驚嘆不止,紛紛表示佩服人民日報的革新。有同學更把握機會詢問工作人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來這裡實習工作,得到的答案是“大膽創新、跳出固有思維”。

    而同學們亦在人民日報的新聞“衝浪牆”,瀏覽不同時期出版的電子報紙版面,了解中共中央機關報,七十年來的所有報道內容,同時讓他們感受到作為記者,那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與擔當。

參訪團在新華網創意工廠見識國際級先進的拍攝設備

體驗國際先進技術

    午後,參訪團轉到新華網創意工廠繼續行程,見識到內地現時只此兩台,來自英國的創意拍攝手臂- MILO。透過多段短片的展示,同學們了解到目前新華網大部分特效宣傳片,都是由這台機器完成,體驗到國際先進的技術,如何有效提升創作的水平和質量。同學們還參觀了具有8K傳輸速率的5G新媒體實驗室、MR演播室等。有同學們亦對,新華網的無人航拍機隊感興趣,詢問工作人員平日的工作以及訓練內容。

 同學們清華大學與新聞傳播系師生座談

參觀清華 激勵努力學習

    今次參訪團的同學都就讀高中,不少人都關心日後的升學問題。因為此行除安排參觀傳媒機構外,亦會到內地高等學府交流。同學們到國際知名的學府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分別參觀印刷媒體實驗室、彭博資料終端室等,並與來自香港的博士留學生就升學、媒體發展等話題舉行座談。有同學直言,有機會參訪內地著名高校,鼓勵他努力學習,未來有能力追求理想。

    傳統媒體除了報紙外,當然不少得廣播媒介擔當重要角色的電視台。校園記者第三日走進北京電視台,並在台史展、觀景大廳、控制室、直播室、化妝間、演播室等參觀學習。在台史展,同學們深入了解北京電視台三十五年的變遷。

登上主播台上拍照,一嘗做主持人的滋味。

走進騰訊 深入探訪傳媒大學

    隨後,學生前往內地乃至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 - 騰訊視頻參觀。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同學們分別參觀了騰訊訪談室、綜藝直播間、賽事直播間,隔着玻璃窗,觀看信號導控、後期、監控工作室裏的工作流程,感受現代互聯網大型企業的實際工作場景。其中,最讓同學們感興趣的是賽事直播間,大家紛紛坐到主持人與嘉賓位置上,感受一下作為主持人的滋味。


 學生們參觀傳媒大學博物館,了解傳播發展和中國當代電視電影等歷史。

    離開騰訊,參訪團來到被譽為中國廣播電視及傳媒人才搖籃的,中國傳媒大學。同學們在講解人員帶領下,首先參觀了中國傳媒大學博物館,通過圖片和大量實物,了解到從無線廣播到當代中國電影、電視事業的全面發展。並與來自港澳地區的學生座談交流。


參觀中國典籍博物館


    經過三天緊湊的參觀學習,同學們最後一天來到中國典籍博物館,在館方安排後,了解明清時期的《永樂大典》、以及《從詩經到紅樓夢》等,對中國歷史文化影響深遠的作品。


參訪團團長方念湘期望同學透過此行,對傳媒行業有更多認識。

同學日後學習起積極作用


    總結今次參訪行程,主辦方教青局代表賈詩燕認為,活動非常成功,在三天的行程裏,讓同學們學到很多平時不能學到的知識,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對同學們日後的學習及未來人生規劃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

    團長方念湘亦表示,這次行程比較緊湊,三天內分別參訪了不同媒體單位,讓同學們對新聞事業有了更廣泛的認識,對內地傳媒業發展有更多了解。此外,他亦讚揚同學們在行程中表現積極,隨團的各校指導老師協助配合,同學們紀律性強,表現優秀。是次活動達到預期目的,期望日後有更多學校繼續參與校園記者計劃。


同學對新華網的無人航拍機隊十分感興趣。

北京之行 為同學留下深刻印象

    今次校園記者計劃的北京之行,不少學生都是初次參加交流團,或是首次到北京參訪。他們感謝教青局舉辦活動,以及各個協辦單位提供學習和培訓,令各人成為一位傳媒“新鮮人”。同學們都對今次參訪的各個地點留下深刻印象,當中亦不乏有志投身傳媒行業的學生,期望它日能夠舊地重遊。

    旅程中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都讓今次參訪團的學生有所反思。北京每個參訪地點,除了地方大、技術齊全和先進,學生們看到更多的是,內裡的人對工作或學習的熱誠。「原來我們以往接收到的新聞資訊,背後有很多人努力,才能讓我們閱讀到。」不僅如此,「一些我們以為很簡單的互動,實際上工作人員克服很多的困難,才能將他們呈現。」


澳門學生細讀由清華大學新聞系同學出版的報紙。

報紙也可以這樣創新

    有學生分享時提到,到不同媒體、大學裡參觀,帶給他們一種很大的衝擊。「原來報紙也可以這樣創新。」不少澳門學生在離開人民日報時,都會這樣感嘆。「3D、全息投影、創意特效的技術通通齊備。」新華網創意廠房的參觀,亦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同學見識到內地技術水平不亞於國際。

作為校園記者,拍攝取材自然是參訪學員的功課。

慶幸當初沒有放棄

    氹仔坊眾學校的梁子軒和侯方駿直言,期望可以將此行聽到、看到和學到的學以致用。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五校的宋梓楹、李采瑜亦說,這次參訪的機會難得,見識了很多在澳門看不到的東西,慶幸當初組員們沒有放棄,才能得到這次參訪機會。教業中學的鄧翠茵就指,連報紙也要轉型的時代,澳門的學生亦要把握機遇提升自己,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