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牌鍛練 易學難精 橋牌協會渴求青年接班人

    澳門人對啤牌不會陌生,但同樣用啤牌進行的橋牌,則似乎相當陌生。這項源起十八世紀歐洲的玩意,起初屬於上流社會和貴族的愛好,經過不斷的改革,在上世紀初逐漸形成現代的規則,不分性別,不限年齡,無獨有偶會受到多國的領導人,又或大老闆的青睞。

源自歐洲的橋牌,術語全部都要用英語溝通,在澳門亦有不少外籍人士參與。

打橋牌可學會的三件事

    曾經有著名生意人,台灣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敏求講過,打橋牌讓他學會三件事情,就是邏輯訓練、紀律及團隊精神。吳敏求表示:「我從打橋牌身上發現也學會這三件事,對於我做事、做人來說都非常的重要。」也許這樣解釋到何以不少領導人以及商賈名人喜歡這項講求策略的運動。

理事長郭寶泉(右)及資深會員蔡煒

有潛力  待接班

    澳門的橋牌協會發展至今有多年歷史,最讓理事長郭寶泉傷腦筋的卻是參加者的老齡化問題。主理橋牌協會十年以上,郭寶泉感到此項活動易學難精。「有一年暑期班我們請香港老師來,他甚至認為小朋友的頭腦比香港及內地的小朋友更精靈,原本想留住學生繼續發展,但家長們指學業為重,選擇離去。」每年暑期活動至少都有十多二十人參與,可惜大多數人未能理解當中的對個人素養的潛在正面影響力。「澳門活躍的選手約有二、三十人,最年輕的三十來歲,女性更是碩果僅存。」每周末下午他們會聚在一起切磋,這次雖是抗疫期間,他們亦為了選出下次外出參賽的代表而力爭上游。

    郭寶泉指下次應該是到澳洲比賽,每年橋牌協會至少會外出三、四次,參加亞太區的遠東賽、穗港澳三角賽或滬澳盃這些具規模大賽。「就算目前因應疫情,外出比賽減少,我們亦希望可以保持練習,保持水平。」


比賽時大家都保持沉默,考驗腦力和思考判斷力。


楊細葉是澳門少有的女性參加者

感慨澳門橋壇如沙漠

前理事長曾若飛作為橋牌愛好者,他感慨在澳門,橋牌運動就如沙漠一樣人跡罕至。「身邊沒有幾多人有心想學,有時我們組織一支六人隊伍比賽亦有困難,不少人工作纏身,我看到香港等地區大家都努力爭奪代表隊位置,但在澳門反而很多時因為沒有人參加而放棄外出參賽,誠為可惜。」

曾若飛慨歎難留年青人

移居澳門二十多年的蔡煒,積有四十多年橋牌經驗。「我可說是生在橋牌世家,從上一輩開始,全家人都打橋牌。」他介紹上海打橋牌的人非常的多,澳門的水平跟專業隊員有分別,因為澳門沒有這個機制,但愛好者還是不錯。「到底橋牌比的是誰的失誤少,所以澳門的選手表現還很好。每一副牌都有運氣,要看心態。正確的方法肯定是有的,再者又有概率存在。」


小小的場地,只需要一張麻雀枱那樣大的設置。

每場比要用上十多套牌,有專用的夾子分配好。


橋牌有其獨特的記分方式



改變氛圍有利推廣

蔡煒對比上海和澳門的現況,他說:「我其實來澳門覺得這方面的氛圍比較差,投入太少,像上海三十年前各區的文化場館,每個周末都有比賽,正規的場所都有幾十個,民間的氛圍很好。」他更期望政府多投入,甚至可以從學校開始。

     「像內地的中小學生都很厲害,內地又有職業橋牌手,要給予愛好者時間參加全國及國際性的比賽,要有運動員的待遇,多點場館給大家,這項運動才有機會發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