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車 『To Be or Not To Be』

    筆者發現澳門不少媒體,長情而專一,在關注鑽研單一問題上,堪稱為專家。當中一個例子,或者是「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問題,尤其在近兩年疫情肆虐,本地所謂的大型體育賽事「減得就減」,暫時仍在籌備中的五項大賽中,大賽車應該是最備受關注。 

大賽車對澳人意義大 

    首先,格蘭披治大賽車對澳門人的意義絕對高於其他賽事,如無意外本屆將為第六十八屆大賽車,意味著連筆者都未出生,大賽車已然在澳門落戶,無論從體育、娛樂又或歷史角度看,地位並非其他賽事所能夠比擬。當然在近年網絡自由言論的湧現下,我們可以發現網上又或者個別申訴渠道上,好些人都在抱怨大賽車如何阻塞交通、勞民傷財以及嘈音煩人之類,可是在現實世界,坊間閒談又或朋友間的討論之中,反而更多人覺得大賽車對澳門有象徵性的意義。 

誰可得知疫情發展 ? 

    再者,如今才三月份,大賽車傳統安排在十一月舉行,現在逼著要政府官員落實到底「To be or not to be」,多家媒體極力要求不同職級的官員「實牙實齒」講明辧不辦?辦哪些項目?此舉動似曾相識,中央對黨員以「雙指」和「雙規」措施,要求交待,主要目的是防止被調查人拖延時間、逃避調查,甚至串供、外逃,手法成熟見效,如今套用在特區官員身上,在這段因疫情而令到新聞單調又短缺的日子,既有話題性,又具震懾力,牽涉到公帑及收益等題目,最能觸動不少水深火熱中市民的神經,點擊率大增,又具有關注民生的理念和意圖,不得不大讚。不過,正如我們對疫情的理解,澳門抗疫工作穩定或是一時之事,再者就是類似的國際大賽牽涉到外國參加者,外國的疫情亦是變數之一,要講明白十一月的疫情發展如何?非上帝外不作他選。 

能賺錢的活動才辦嗎 ? 

    另外,過去六十多屆的大賽車,到底哪一屆有簡單明確的收支明細表公開?有的話,又是否積有盈餘若干?特區政府不是一盤生意,不是說能賺錢的活動才做,否則事事要衡工量值,首先要節約的豈不是文娛康樂活動?政府辦那些大眾康樂日、婦體嘉年華、單車遊等,可以說是支出高於收入,何以又沒有人會追問何不全盤叫停?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