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體育人,今年不愁寂寞。先在暑假有世界盃,儘管今屆有好幾支世界盃決賽周常客未能晉級,像意大利、荷蘭、智利和巴拉圭等,自然會失去一班「死硬派」球迷,不過所謂「波係圓既」,近年不少足球大賽均由「黑馬」突圍勝出,那麼球迷亦不妨留意兩支世界盃決賽周新晉球隊 - 冰島和巴拿馬,會不會為大家帶來驚喜。
六月世界盃 八月亞運會
足球賽雖然是全球最得人心的運動,但說到跟我們關係密切的,就不可以不提今年八月在印尼舉行的亞運會。較早前體育局代表、體奧會及北體大、體育委員代表及不同體育總會代表組成的「澳門特區代表資格評選技術委員會」,選出十六個具有資格參加今屆亞運的比賽項目。目前距離亞運會不到半年時間,相信各支有心角逐的隊伍亦已經密鑼緊鼓,希望可以為澳門爭取獎項,為自己的汗水寫下奇跡。
運動帶來更多非經濟效益
真心話是培育體育健兒投放的資金不少,是否一如鄰埠前任特首所講完全沒有經濟效益?個人覺得反而可以帶來更多非經濟可以換取的效益,不過這並非等價交換,更重要是大家亦不要以「奧運項目」、「非奧運項目」、「亞運項目」及「非亞運項目」等框架將自己的潛力和興趣限制,還妄自將自己分類分等級,這又何必?做運動最重要開心,以及是發自內心的興趣,今時今日相信亦會很少人會以體育運動作為正式工作,假如純粹為謀生從而作體育訓練,首先得問問自己能力可以去到哪裡,像NBA球星、英超球員等當然可以,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大家又知道多少?天才加上努力和機遇,才可以造就體育界的尖子。假如純為興趣,但又銖錙必較,務求要政府或總會全盤「睇數」,這樣的出發點就完全在體育上失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