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澳門的GDP愈來愈高,然而在很多方面的發展亦受到限制,並非說澳門的體育仍存在業餘又或者水平不高等問題,而是在我們從業餘走向更專業,甚至是職業的道路上,也要認清商業、職業及業餘之間的區別。
首支職籃隊出戰東亞賽
首先值得高興是澳門終於有自己的一支職業籃球隊 - 澳門黑熊籃球隊,未來將會參加ABL(東南亞職業籃球聯賽),與其他參賽隊伍作主客制的賽事。
主隊球場如何解決
2018-2019年賽季預計在今年十一月開始,但最令澳門籃球界煩惱的,就是暫時仍未解決到主場問題。澳門不是沒有籃球場,但要至少有2,500個座位,而且又有空間可以佈置一下,加上適合比賽的地點,在澳門實在不多。籃球圈的朋友對澳門能夠有職業球隊,大多數都採正面態度,亦歡迎有人願意在此投資。不過綜觀鄰近地區無論發展何種職業賽事,自家的場地是必需的,至少可以保障有個場地練習,至於能否向政府或其他機構借到場地比賽,這又是另一個大課題。
一個使用的模式
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商業操控下的球會,當然以商業社會的角度出發,管理以及經營他們的生意,包括球隊。至於澳門現在大部份的體育資源,其實屬於公帑,是公家給全澳門市民的福利,不可能因為誰人可以付得起錢便可以佔用場地,本身亦應該有既定的一個借用又好,租用又好的模式,否則政府的資源一旦流向商業體制的話,先不說這個利益問題,自不然會削弱澳門市民的使用時間,或多或少造成不公,引起話題。
不能太多特事特例
當然回到最初,澳門能夠從業餘走到職業化不失一件美事,但亦要以常理、常規來行事,不能有太多特事特例,否則此例一開,日後愈來愈來職業發展的話,有關方面真正「順得哥情失嫂意」,局面便難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