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殘運賽場帶來喜訊 成績已然突破上一屆

    至截稿前,澳門隊在今屆亞殘運成績已然突破上屆,乒乓球一銀一銅在手,仍有機會爭取獲獎。其他項目雖然未有得獎消息,但亦有不少選手自我突破,締造佳績。至少有機會在國際體育舞台上站起來,一來是經歷,二來對殘障或智障人士確是一項鼓舞。

選手來自兩大陣營

    身邊不少朋友驚覺「乜原來有亞殘運?」又或者:「澳門有人參加呀?」我明白一般人就連在亞運得獎的李禕黃俊華都未識,對殘疾、特奧等更加「小眾」的運動員不熟悉,這是可以理解的,就連之前新聞界浩浩蕩蕩,各自駐軍三個星期採訪,投入人力物力要搶得亞運最新消息的這種「精神」,卻未有在亞殘運中延續,只有少數的報導,令到原本被邊緣化的人物,更少曝光機會。參加亞殘運的選手,主要來自澳門兩大陣營 - 殘疾及智障兩方面,各自有不同的社福機構主理,平日從選材、訓練、帶隊出賽一條龍服務。他們為殘障智障人士提供體育訓練,亦有為他們的身心健康,以及爭取平權等方面努力。

《獎勵規章》體現傷健平等

   自2016年1月1日起生效的《高水平體育賽事獎金頒發規章》把以往《高度競爭體育獎勵規章》及《殘疾人士體育獎勵規章》合而為一,在把健全人及殘疾人的體育賽事各分五個類別情況下,健全運動員與殘疾人運動員的獎金以相同的規格獎勵,為使規章更能體現公平原則,在參賽的細節上的有重新規定,在此不再細表,主要是體現傷健平等這個信念。

克服障礙是體育精神一部份

    以體育界為例,聽障選手許朗很少以殘疾來標籤自己,她從小在普通的學校,參加的體育活動也是與一般人競爭,她不覺得有差別,自然其他人亦不認為有異樣,自然地可以融入社會。她在亞運得獎不見得是有任何特殊優惠所致,每個人都會自身困難,能夠克服這不也是體育精神的其中一部份嗎?

    今時今日或者很多人未有所聞的運動員,不因為大眾的認知程度而改變他們的心志,更多的掌聲鼓勵都是錦上添花,自己先要有堅強的信念,何愁將來不會揚名世界?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