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澳門,同樣是運動員,有些人會成功,同樣亦有人曾經滿有希望,結果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而敗北,表面上可以以有種種理由 - 業餘訓練、工作/學業時間過長或不穩、對手太強……還有最簡單的「天時、地利、人和」,個人可以控制的有限,失卻天時地利,就會令我們變得一蹶不振。
一篇香港泳手的報導
當然當運動員更需要堅持和努力,像近期看到一篇有關香港泳手的報導,說他每天早上四時便出門訓練,一如人所共知的NBA球星高比拜仁,他也曾告訴記者自己的成功之道 - 原來就是他每天清早四時便出發到球館訓練。勤能補拙,道理很簡單,但看到這些新聞後,在我腦海浮現的不光是一個有志於運動的年青人,更重要在他這種堅持精神背後,總少不了有一班人:例如有哪間泳館會在早上四、五時開門?有哪家體育館亦在早上四、五時準備好為運動員服務?
澳門這個不夜城
澳門在某些方面似一個不夜城,廿四小時運作。但在其他方面,多年來也好像只有一個廿四小時開放的球場、有延長開放時間的圖書館以及個別民娛康樂措施。沒有人為泳館、體育館開門及服務的話,一個運動員更想勤練,到底有何辦法?
澳門運動員的宿命
或者你們說可以到海灘、到街場?海灘清晨的照明不足,似乎不甚適合練習,街場又有幾個全天候開放?這些是否又是藉口?要成就一名運動員,當然不是指最初起步階段,而且在他一步步成長、成熟之時,理應有更多的支援及協助,這些支援又從何而來?是否只是有錢就可以成事?其他的場地、訓練、輔助、醫療、營養等若跟不上,這又可以怪得誰?最後還是用那句「業餘」來推搪,是否又是澳門運動員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