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父 - 巴哈 J.S. Bach

當年一旦被鋼琴老師要求練習巴哈的曲目時,我總是覺得不是味兒。為什麼呢?年輕嘛,那年頭,我認為巴哈的音樂單調且乏味,沒有像莫扎特的賞心悦耳,或簫邦那時而激昂華丽,時而温婉感人的旋律。對於彈奏巴哈的曲目,總是無心也無力,绝對無法投入。 



巴哈(1685-1750)


巴哈的廣闊音樂世界 

多年後,心境有所改變,對他的作品逐漸有所改觀。順理成章,我便一步一步地接受巴哈廣闊的音樂世界。遇上心情抑鬱煩燥,自憐自艾時,衹要聆聽巴哈的音樂,便感到坦言自若,心神平靜。雖則他的音樂不會讓我們欣喜若狂,但舒坦的調子都能令人釋懷,给予心靈上極大的安慰和稍為豁達大度之感。 

巴哈生於公元1685年,及至十八世紀初期,他的兒子都認為他已不合潮流,並取笑他為 “old wig(古老石山)”。我們更時常將巴哈的音樂與樂聖貝多芬的作品比較一番。大多數人會較容易接受後者的音樂。貝多芬的作品都是充滿激昂勵志的動力。我個人認為巴哈的音樂,可譲我們在煩擾的生活裏,消除緊張的情緒,洗滌潔淨我們的心靈。聼過巴哈的音樂後,心裏總會充滿一股安穩切實的感覺。他的音樂從沒怨天尤人,無病呻吟或憤世嫉俗的色彩。裡面每一個樂句,都是頌讃着上主的偉大,並感謝祂施與世人的恩典,更平實地滲透着作者對生命的熱爱。巴哈曾先後任職於教堂和宮庭。在他所有因應不同場合而编寫的作品裏,都表露出他那颗崇敬上主的心和謙卑的態度。 

巴哈的「真個性」 

且不要以為巴哈是至高無尚,不吃人間煙火的聖人。非也!他在年輕時,血氣方剛,傲氣十足。遇有不公平的人和事,必定據理力爭, 不吐不快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現時大多數九十後的年青人甚為相似。 他绝不會為五斗米拆腰,必要時更會炒老板魷魚呢。一次,他實在不能接受上司之所作所為,便不顧一切,憤而把自己頭上的假髪(那是當時必須的行装)拋到主管頭上去。结果當然是丢了飯碗吧。又另一次,巴哈不忍看到一位公爵以惡劣言詞和態度責駡姪兒。雖公爵是巴哈之上司,亦即所謂之「米飯班主」,他郤直言不諱,指責公爵的不是,並要求公爵好好對待姪兒。最後,巴哈被逼經歷了六個月牢獄之苦。 

雖說巴哈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並擁有崇高的人格,但他很懂得盡情享受生活。他先後有兩位太太。第一位妻子因病去世後,他娶了賢良淑德的表妺為繼室。並一共育有十六位子女。他不但是一位多產的父親,更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巴哈遺留给我們無數的偉大作品。且不要以為他衹是整天躲起來寫作曲目,他不時也會跑到酒吧,與好友們分享清醇美味的德國啤酒。他十分痛爱子女,是一個十分看重親子關係的父親。因為希望子女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便按其所需,為他們编寫了一些曲集。這些曲集更造福了後人不少。 


巴哈四名兒子在音樂領域上各有成就


巴哈音樂挺現代化的 

我個人一直認為巴哈的音樂,倒是挺現代化。早在十數年前,巴哈那首著名的颂讚曲《耶穌,人的喜悦 Cantata, BWV 147,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被數碼化錄製下來後,普受歡迎。事實上,這首樂曲,聽起來颇有流行曲味道。假若將貝多芬或蕭邦的作品,以同樣數碼形態處理,大抵會出現「九不搭八」,不倫不類的感覺。個人預料將會出現更多以巴哈音樂為本,加以數碼化處理,再錄製而成的流行音樂。 

鄒錦珍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