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是否有機會培育奧運水平選手?

奧運會上我們看到香港有張家朗、何詩蓓、李慧詩……;美國網球公開賽青年組又有黃澤林,或多或少會讓生活環境及訓練條件「看起來」相對接近的澳門人會有聯想,澳門是否都會有機會培育出能具有奧運水平的選手?

澳門小孩不同處

與在奧運會中一夜成名的全紅嬋大不同,相信澳門的小孩子不會因為要幫補家計,從而選擇走上運動員之路,相反在澳門的小朋友,做運動基本上就要「自負盈虧」,那怕是廉價一如體育局的運動易、大眾體育又或各式不同項目的體育學校,至少都要付出時間成本,以澳門小朋友的功課壓力來看,每天可以抽得出一至兩個小時練習已經很不錯,還未計那些接送路程以及準備,散尾的時間。

家長對體育有刻板印象

在澳門可見能夠全身投入體育項目的小朋友,大抵都靠家長支持,如果小朋友的體育天賦佔他成功的一半機率,那麼家長的支持大抵亦佔四分重要。很多時港澳、甚至台灣的家長都對體育亦有刻板印象,日前台灣有網站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細探背後的十大原因。

背後十大原因

十點列出如下,看來港澳台三地其實的情況差不多:

10 唯有讀書高風氣盛行

9 運動員黃金時期短暫

8 認為問題小孩才讀體育

7 亞洲人體型劣勢

6 太花錢

5 沒天賦努力也沒用

4 訓練太辛苦

3 出人頭地很難

2 未來出路少

1 台灣資源少

首要糾正家長想法

澳門的家長亦大多以學業為重,那怕更多人會說運動有助他們強身健體,間接有利學習,但如果時間有限,二者擇其一,我相信大多數家長會選擇要子女先應付學業。在澳門從事體育相關工作的亦不多,更重要是大家眼中所謂的成功人士,也許沒有幾多人是運動員,要花自己錢又花不起,花政府錢又未必有這個能耐……若想澳門有更多出色的運動員,相信首要是糾正家長的想法才是正道。

--- 雲飛揚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