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屆亞運會,至截稿時澳門先後武術項目獲得一金一銀兩面獎牌,還有兩項第四名,實在可喜可賀。其他項目仍在努力中,當然期待會有好消息,不過亦明白到現今各地的體育水平愈來愈高,若要在國際舞台上贏得獎項,可以說是愈來愈困難。
東亞運會曾奪十一金
回想起十多年前,澳門在主場下的東亞運動會,贏得歷史性的十一面金牌,當時有過一刻澳門的體育界終於熬出頭的想法,但十三年過去了,適逢雅加達亞運會,澳門的體育事業是晉了一個層階或是停滯不前,相信大家平素有關心的朋友,亦會一清二楚。
金牌項目多款多樣
要數澳門可以出得大場面,在國際上爭取一席位的項目,過去幾乎以武術、空手道這等格鬥技類為主,繼而像鐵人三項、賽車、單車、甚至象棋等也偶有佳作。在澳門舉辦的這一屆東亞運動會,獲得金牌的除了武術、空手道、花式單車外,還有游泳、健美、舉重和龍舟,看起來不但花款多了,而且有個人項目,又有集體項目,幾近完美。
持續發展路如何
本來當一個項目可以發現至有運動員得金牌,持續下去發展的機會和路途應該會更美好,政府更應投放資源,市民更為踴躍參與才是,但未知這是時下大形勢問題,或是發展上遇到不同的阻礙。首先,當年贏得金牌的選手,如今何在?黃燕慧、秦志堅、鍾家立、關淑梅升格當教練,賈嘉慧今屆亞運因事未能成行,當年隊友張志遠亦早已退役。另一名退役名將王穎璋聞說已經在承繼家族生意,離開泳壇,可能蝶泳選手競爭大,當年王穎璋在美國對游泳仍然相當投入,他的退役多少都是泳界的損失。還有當年舉重選手楊厚芹,後來好像有點傷,再後來便沒有後來了。
重要應是雙軌並行
不同的體育總會用盡方法,培訓、引進、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長久不衰?要有一套系統?更重要應該是雙軌並行,如何在引入之餘,培育更多本地接班人,這樣無論過十三年,或是三十年,都是最保險的做法吧!